戴 穎
思政教育視域下高校學生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及引導探析
戴 穎
[摘 要]社會熱點問題對于高校學生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在當今高校學生普遍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背景下,通過調查和研究高校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及其影響,找出社會熱點問題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四種有效途徑,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熱點問題,及時糾正其思想偏差,明確價值導向,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和價值觀。
[關鍵詞]社會熱點;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社會熱點問題
[作 者]戴穎,碩士,福建師范大學物理與能源學院助教。
新時期的“90后”大學生思想活躍,個性張揚,有著廣泛獲取信息的渠道。在信息時代加速發展的今天,他們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知識信息、社會思潮的影響,各種社會熱點問題緊緊撩撥著他們的思想和神經。“90后”大學生最關注哪些社會熱點問題、如何引導他們正確看待和分析社會熱點問題,成為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社會熱點問題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時期內,能引起公眾輿論普遍關注的重大事件與問題。社會熱點問題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高校學生進行一定規模的問卷調查和論壇貼吧的數據統計,筆者把高校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社會經濟與民生問題
高校是一個“亞社會”,是學生從“溫室”走向“社會”的一個過渡期,因此高校學生開始關注社會經濟與民生問題,如置房購車、醫療狀況、貧富差距等問題。一方面他們為自己今后的生活打算,為今后走向社會做準備;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學生對當前中國社會發展大環境的憂慮。
如今房價只漲不跌,對于大部分普通百姓來說房子已然成為奢侈品。而對于即將走出社會準備成家立業而又沒有經濟基礎的大學生來說,更是人生的“大難題”。因此,“高房價”也就成了大學生不得不面對和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高校學生只有理性地分析對待,積極關注相應的政策措施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應對“高房價”帶來的一系列困擾。與房價一樣帶給高校學生困擾的另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就是社會的貧富差距,從“我爸是李剛”到“李天一事件”,再到“郭美美事件”,無一不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沖擊。相比之下,高校貧困生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有的學生連基礎的溫飽問題都沒辦法解決,更不用說高昂的學費了。因此,在高校學生中漸漸產生了“仇官”“仇富”的現象,當然這中間更多的是對社會貧富差距產生的“不公現象”的憤恨。
(二)社會道德與人生價值問題
大學時期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根據馬斯洛金字塔理論,“自我需要”即人生價值的實現,是人生最高的追求目標。而人生價值的實現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即在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過程中要以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一方面學校給學生灌輸主流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社會道德問題又給大學生帶來了困擾和擔憂。
例如,“小悅悅事件”吸引了廣大高校學生的目光。小悅悅的死不僅是肇事司機的責任,更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責任,是這個社會碾了小悅悅。當今社會有不少人明哲保身,面對“摔倒的人”只會駐足圍觀,卻無人敢向前伸出援手。確實一系列“扶不起”老人事件的報道屢見不鮮,促使國人不斷冷漠,致使高校學生對社會道德抱著極其悲觀的態度。但這個社會上還有一些“感動中國人物”讓高校學生感動與崇敬,如“最美媽媽”吳菊萍,她不假思索地伸出雙手接住一個從10樓墜落的2歲女童。當危險裹脅生命呼嘯而來,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剎那搖擺,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
(三)高校教育改革與大學生就業問題
作為高校學生,高校的發展、改革和創新與個人發展密切相關。因此,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改革成為高校學生關注的焦點。當然,隨之而來的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等問題也成了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
如名牌大學生“高分低能”現象和“重學歷輕能
力”的人才使用誤區也是高校學生十分關注并需要思考和應對的問題。又如西北某大學的“被就業事件”也讓廣大高校學生唏噓了一把。“虛高”的就業率背后,是廣大高校學生和家長的憂慮和不安,就在心血即將換來財富之際,“畢業等于失業”的社會現狀讓他們哭笑不得。
(四)人際關系與情感問題
當前,步入高校的“90后”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上大學前他們大多沒有獨立生活的經歷,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來到大學后就出現生活不適應、人際交往能力欠缺、情感脆弱等問題。2013年的“復旦投毒案”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一時間高校學生的心理、情感、交友受到了社會的詬議,“感謝室友的不殺之恩”一下子在網絡躥紅,幽默而又一針見血地折射出了高校學生對于該事件的復雜心態。
此外,相對于高中緊張的學習任務而言,高校的學習環境較為寬松,使得很多大學生陷入“精神空虛”的狀態。于是,青春期的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情感與戀愛方面,對于明星八卦、戀愛觀等方面的問題表現出了較高的興趣。
高校學生對社會熱點的高關注度和敏銳的反應,表明社會熱點問題與大學生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社會熱點事件總以一定方式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從而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
(一)正面影響
1.有利于培養高校學生的信息識別能力。高校學生通過學校生活、社會實踐、人際交流及各種新媒體等多種多樣的方式獲取、體驗和感受著社會熱點問題。特別是網絡,可以高效地給大學生提供海量的外部資訊,成為高校學生獲取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然而,海量的外部信息中有不少的虛假、夸張、想象的內容。這就要求大學生不斷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討論交流、深入思考等方式挖掘熱點事件,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培養信息識別能力。
2.對高校學生思想有一定的引領和導向作用。高校學生關注時事、關心社會,而社會熱點問題則反映了社會的最新動態,預示著社會環境變化的最新走向,診斷著社會環境的優劣狀況。高校學生只有通過積極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關注相應的政策措施,理性地分析對待,才能更好地應對即將面臨的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社會熱點問題對高校學生思想起到一定的引領和導向作用。
3.有利于高校學生樹立公民意識。高校學生通過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把社會、他人和自身聯系起來,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社會發展聯系起來,增強高校學生的社會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特別是在重大的熱點事件或突發事件中,高校學生群體往往密切關注事件發展動態,凝心聚力促發展,把個人的微小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社會熱點問題喚醒了高校學生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有利于高校學生樹立公民意識。
(二)負面影響
1.沖擊高校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高校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處于青年期發展的一個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過渡時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敏感性比其他群體更靈敏、更復雜,而社會閱歷少、心智發育并未完全成熟、思想認識有一定局限性也是大部分高校學生的真實寫照。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如非理性暴力事件、社會道德情感冷漠、極端個人主義等現象,容易給大學生帶來失望感、無奈感、不安感等消極情緒,沖擊著高校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降低高校學生的心理素質。高校學生容易受到社會熱點事件的影響,卻無法客觀、準確地分析熱點事件的利弊。不符合傳統倫理道德的非主流負面熱點事件的廣泛傳播不斷地挑戰著高校學生的心理承受底線,對他們的心理提出了巨大的考驗。甚至有些高校學生在從眾心理的支配下卷入了一些事端,這不利于高校學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養成。
社會熱點問題對于高校學生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分析和看待社會熱點問題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課題。筆者通過調查和研究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及其影響,找到社會熱點問題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充分利用社會熱點問題正確引導高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一)聯系高校學生思想實際巧妙引導
高校教師應善于聯系學生思想實際,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各種社會熱點、敏感的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和巧妙的引導。首先教師應該利用問卷調查、組織討論、訪談等各種方式了解學生關注的社會問題。在此基礎上,針對具體問題,剖析事物本質,向學生擺事實、講道理,以達到讓學生明白事理、感悟道理、化解矛盾的目的。例如,對于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少學生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作為教師,應從根本上剖析當前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并引導高校學生學習和了解當前黨和國家出臺的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多種措施。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引導高校學生提升綜合實力,調整就業心態,轉變就業觀念,先就業后擇業,力爭實現就業。
(二)讓社會熱點問題進課堂、進教材
現階段課堂教學仍是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師應及時了解社會熱點問題的來龍去脈,準確找出社會熱點問題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內容的結合點,讓社會熱點問題進課堂、進教材,從
具體的社會熱點問題出發過渡到書本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潛移默化地讓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豐富了知識的同時也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熱點探究活動
僅僅采用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已不能滿足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要求,高校輔導員還可利用各種資源對高校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熱點探究活動,如邀請專家、學者開講座,從專業角度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或以大學生關注的某一社會熱點問題開展辯論賽、座談會等,教師做好總結、點評工作。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熱點探究活動,讓高校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有正確的認識,并及時糾正其思想偏差,明確價值導向,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構建社會熱點網絡教育平臺
在當前這個信息化較為發達的社會,網絡受到人們的喜愛,尤其受到高校學生群體的青睞。網絡對各類時事、新聞的更新明顯提升了人們了解社會熱點的時效性。廣大高校學生通過網絡途徑,可隨時查看和了解當前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熱點問題。因此,高校可以構建一個社會熱點網絡教育平臺,一方面為學生提供較為集中、權威的社會熱點新聞平臺;另一方面可設立關于社會熱點問題的師生討論欄目,通過在線討論、發送電子郵件及留言等方式進行互動;網絡給高校學生提供一個交流、表達個人觀點和訴求的平臺。當然,也要加強對校園網絡環境的監管,避免和抵制不良信息對高校學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姚休.社會熱點問題初探[J].浙江社會科學,2005 (2).
[2]吳夏.大學生政治關注度調查報告[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3]柳瑛.社會熱點事件中自媒體輿情的引導[J].知識經濟,2014(11).
[4]宋奇.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動態分析——以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為視角[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
[5]劉瑋.淺談社會熱點問題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完美融合[J].科教導刊,2014(9).
[6]張萌.利用社會熱點問題對當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5).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Z].2004.
[8]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