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關鍵詞】 化學教學;實驗;科學素質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3—0110—01
課標指出化學知識的學習不是學生的唯一目標,還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化學教學中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巨大優勢有利于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因而我們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不僅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之獲得知識、提高技能,更要能啟迪思維、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那么,如何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一些體會。
一、指導學生上好演示實驗課,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法
對學生而言,演示實驗的內容是沒有學過的新內容,因此演示實驗課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例如,噴泉實驗、鋁熱反應等,若實驗前不明確觀察實驗方向和重點,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到聲、光、色等次要現象上,從而忽視了對實驗本質現象的觀察。由此可見,教師在演示實驗時要指導學生看得準、看得細,善于抓住重點和實質,要善于挖掘學生的潛能,指導學生在觀察時充分運用各種感官。再者,課堂演示實驗的目的往往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因此,教師應該就觀察到的現象指導學生思考、分析,概括、總結。例如,金屬鈉分別與水和無水乙醇反應,從兩者的劇烈程度及金屬鈉在反應中所處的位置,學生稍加分析就能得出正確結論。這樣既避免了死記硬背,又提高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二、利用“反?!睂嶒灛F象,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不可避免一些“反常”現象的發生。如何對待這些“反?!爆F象呢?我認為這些實驗現象的出現正好制造了認知上的沖突和失衡,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苯酚的性質實驗”時,苯酚與濃溴水反應,當向苯酚溶液中滴入少量濃溴水時,振蕩,白色沉淀會消失,這與書上所說不符,學生會感到不解。這時,教師可及時告知:生成的三溴苯酚溶于過量的苯酚中,故振蕩后白色沉淀會消失。謎團解開了,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又有所拓展。又如,學生在做“乙醛性質實驗”時,會出現三種不同顏色的沉淀:黑、褐、紅,學生往往不得其解。這時,教師只要稍加提示:氫氧化銅在80℃時會分解。再引導學生對照實驗,乙醛量不同,沉淀也會不同。這樣學生恍然大悟,思維能力亦在實驗中得到發展。
三、進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創新素質
實驗設計既動手又動腦,能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鹽酸滴定氫氧化鈉”的實驗,可提出:若以氯水代替鹽酸滴定氫氧化鈉,以酚酞作指示劑,設計實驗說明:最后一滴氯水滴入后,錐形瓶中溶液褪色是由于酸堿中和引起還是氧化所致。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最終得出:中和滴定指示劑顏色隨溶液酸堿性變化是可逆的,而氧化褪色不可逆,于是設計出返滴來觀察。通過這一設計,學生的整合思維和逆向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其聰明才智也得以展示。
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個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應是“導師”而不是“教師”。在學生的實驗設計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情境和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通過自身主體的努力逐漸提高能力??傊?,實驗設計能使學生在繽紛多彩的創新活動中發展創新能力,領悟創新教育的內涵,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
四、開展家庭實驗,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家庭實驗基于課本,源于生活,就地取材,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盡情發揮,大膽探索,在實驗的設計、準備、操作、改進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實踐能力,使學生理解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學以致用。如將白醋倒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只雞蛋,通過觀察蛋的沉浮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并體驗化學與生活的內在聯系。又如,前段時間蘭州的水污染事件,可讓學生在家自制簡易凈水器:用一個空的剪去底部的塑料瓶、帶導管的單孔膠塞、潔凈的膨松棉、紗布和活性炭即可制成。整個實驗取材方便,制作簡單。通過該實驗可以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因此,家庭實驗是課堂演示實驗的延伸,更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沃土。
通過化學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但只要我們不懈努力,這項持續發展戰略會讓學生終身受益。我們并不要求學生都像科學家那樣有偉大的發明創造,但我們要求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習慣。正如布魯納所說:“發現不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