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奕凡
經過對數學學困生的關注、研究,我總結了一些心得、方法,這些方法所圍繞的核心在于“以德樹人”,若要教學,先學為人。特別是針對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這個時期的學生還沒有完全定型,起跑線上孰高孰低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引導他們具備前行的信念和信心,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擁有健康的學習心態和人生態度,這才是低段教育最應該重視的,也是關于“立德樹人”教學理念的最終落腳點。
一、自由與寬容,“立德樹人”的落腳點
在課堂教學中,自由是指“盡量減少對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的限制,讓他們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寬容是對學生不合常理的見解進行包容和正確引導。教師要用積極的態度對每個學生的發展充滿信心,要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潛力,特別針對學困生,更應該多一份自由和寬容,讓他們感覺到如果自己說錯了沒關系,犯一點錯誤沒關系,教師要樹立“立德樹人”的理念,比如,教師對于學困生不必過于嚴厲,不必過于計較數學計算的結果,而是應該將目光更多的落在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上來。
比如,在一次數學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主動去“數一數”,課堂上我帶來了8朵不同顏色的花,學生看見了我手中的花朵,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這時候我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看見我手中的花朵沒有?針對老師手中的花,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來嗎?”班上有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表現得很積極,但是一些學困生則默默無聞,這時候我采用鼓勵的方式,讓學困生積極質疑。這時候學困生問題的“閘門”瞬間被打開了,有的學生問道:“老師手里一共有多少朵花兒?”“老師手里紅色的花朵有幾朵?黃色的有幾朵?藍色的有幾朵?”“老師手里什么顏色的花朵最多呢?”通過引導學困生自己提出疑問,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在不經意間就完成了。有時候一些簡單的問題,學困生也免不了會回答錯誤,而我一般都會寬容對待他們,引導他們自己認識錯誤,而不是覺得答錯了是一件丟臉的事情。
二、合作與吸引,“立德樹人”的生長點
合作,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吸引,就是注重個體的人文發展,使學生樂于學習,使他們樂意參加到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中來。現在低段的小學生,大多數是家里的獨生子女,他們從小沒有養成獨立、合作的習慣,更多的是依賴心理。我發現不少學困生之所以成績不好,問題就在這里。所以在課堂主體環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之間進行合作與吸引,引導學困生積極向其他學生“取經”。
讓學困生與其他學生一起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進而引導他們形成一種全新的合作學習理念,使學生在平日的學習中形成合作意識,有助于促進學困生在合作中與其他學生形成優勢互補。比如,在學習“認識物體”的時候,學生結合課堂上的實踐活動,在上課的時候我將一些積木帶進了教室,學生在拼搭的過程中,了解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幾何圖形的特點,初步建立了空間概念。基于學生對每一次拼搭很快遺忘,我引導學生每完成一次拼搭,就做一次課堂記錄,這樣一堂課下來,他們集中了注意力,也提高了學習效率。隨后我要求學生基于自己的拼搭,再與別人一起交流,看看能拼出多少種圖形,這樣學生的思考之門在無形之中被打開了,學生不斷基于手里拼搭的圖形提出問題,隨后我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且進行比賽,看哪個小組拼得圖形最多。
三、沒有“被遺忘的角落”,“立德樹人”的目的地
在教學中,班上總有部分起點底、速度慢、適應能力差的學生,個別學生甚至在心理上強烈排斥學習。要幫助這些學生樹立信心,盡快趕上其他學生,教師只有捧著一顆真誠的心,走近并且走進學困生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去了解、去體會、去發現,才能與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才能讓他們“親其師,信其道”,然后“愛屋及烏”愛上數學學習。“一個都不能少”,這是最基本的人文關懷。
在學習“認識圖形”時,學生認識了好幾類圖形,結合多媒體給出的圖形,自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于是我鼓勵學困生勇于向其他學生提問,考一考大家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學生通過猜想、思考,努力為別人創造“問題”,促進對新學知識點的鞏固、吸收,同時鼓勵學生:“你提的問題很好,如果可以再深入一點就更好了。”教師不能打擊學困生的積極性,而是要站在學困生的角度,跟隨學困生的節奏,跟他們一起去質疑并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對于數學教學來說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不應該忽視任何一個學生,對于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心靈就像是一片空地,教師播種什么就能收獲什么。當我們用愛心、關心、耐心、恒心去播種“立德樹人”的種子之后,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學困生的轉化,更收獲到教育的明天和希望!
參考文獻:
陸筠.小學學困生成因及其轉化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0.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