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以及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的總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底蘊,要利用漢字教學、古詩教學、誦讀教學進行全面的教育。從漢字、古詩、誦讀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教學指導。
關鍵詞:語文;傳統文化;底蘊;策略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物質和精神創造之和,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它是民族的道德標桿,是民族精神的精華。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傳統文化的思想,讓學生更為深刻地感悟文化內涵,形成傳統文化底蘊。本文從漢字、古詩、誦讀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教學指導。
一、利用漢字教學感悟傳統文化
識字教學一直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基礎。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重視漢字教學。其實,利用漢字教學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主要是因為,中國漢字的形成體系博大精深,在長期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有較多的變化,這些變化內容都是開展漢字教學的基礎和素材。例如,“坐”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這個字的古文形象,然后讓學生明白,這個字的來源是兩個人坐在樹下的形象。這樣說明了古代的中國人有著聰明的頭腦,發明出來了很多實用好記的漢字體系,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又如,許多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不需要讓學生了解漢字本質,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加一加”“減一減”和“換一換”,使他們加深對形聲字構字規律的認識,有種“識一字而會認百字”的感覺,真正做到了舉一反三。總之,利用漢字讓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提升了漢字教學的效率。
二、利用古詩教學感悟傳統文化
長期以來古詩教學引導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的做法是比較單一的,多數教師就是讓學生理解古詩文的意境,然后進行相關的背誦等。其實我們可以借助古詩教學來引導學生深入地感悟傳統文化。例如,教學《贈汪倫》等詩詞時,教師深入地介紹古代為什么有許多的送別詩,然后聯系現代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下,更深刻地理解到當時朋友分別的不舍之情,體會送別詩的重要意義。又如,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更深刻地介紹中國古代詩詞文化內涵?!拔汲浅隂泡p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深入理解“柳”多次出現在送別詩之中的原因:(1)楊柳姿態婀娜柔美,溫婉多情,有了惜別的暗示。(2)因為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3)柳”與“留”諧音。然后,鼓勵學生收集更多的與“柳”有關的送別詩。“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薄帮L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薄皹乔鞍稻G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笨傊?,在如此全面的教學引導下,學生能夠更好地感悟傳統文化的底蘊。
三、利用誦讀教學感悟傳統文化
朗讀既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目標,又是全面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既是一種語言能力,又是學習語言的一種基本方法。利用誦讀教學感悟傳統文化除了要進行課文誦讀教學之外,還需要讓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材料的誦讀。例如,《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等內容,朗朗上口,有德育內容,也有許多寫作素材內容,都是學生學習的良好素材。在具體的誦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多種誦讀方式鼓勵學生學習,尤其是對那些富于情韻、語言優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讀,或吟誦,或吟唱,或記背,在這樣的活動中能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以及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的總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底蘊,要利用漢字教學、古詩教學、誦讀教學進行全面的教育。
參考文獻:
成尚榮.獨特教學風格源于文化底蘊[N].中國教育新聞網,2006-06.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