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蘭
摘 要: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主要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從學生的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力、審美鑒賞力和審美理解能力等方面進行培養。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陣地,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認識美、感知美、想象美、鑒賞美和理解美,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一、采用情境教學法
對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定的外在基礎,使學生對美有一個自主的認識。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如,利用音樂、影視、動畫、圖片等手段,為學生構建一個審美的環境,激發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例如,在學習《火燒云》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火燒云的圖片,讓學生在圖片欣賞中初步認識火燒云,然后再深入閱讀課文,了解火燒云的特征。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美好的音樂,讓學生在視覺、聽覺的沖擊中感知大自然的美好。
二、采用問題教學法
小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歸功到底還應該從學生的自主感悟出發,只有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對美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會感知美和欣賞美,審美能力的培養才是有效的。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扮演引導者的身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加以思考,對美有一個更準確、更深入的認識。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在給學生播放桂林山水視頻的同時,為學生設置問題,如,甲天下的含義、為什么會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說法等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對美也進行了深度的思考,因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采用審美想象法
審美想象力是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為學生的審美想象力服務,立足于激發學生想象力的角度,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文章都具有懸念式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給學生開啟審美想象的渠道,在大腦中構建審美藍圖,從而提高審美想象力。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課文的時候,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感知桃花源的美之外,還應該讓學生思考桃花源的未來等,讓學生審美進一步延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王成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探討[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3(11).
編輯 黃 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