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林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是現代社會對數學教育的要求,更是數學教育教學自身發展的需要。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將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使學生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增強數學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教學 數學意識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進一步促使數學生活化,數學與生活進一步接軌,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許多概念、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尤其是低年級數學教學,教師更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善于情景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巨大魅力。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數學生活化教學呢?筆者借此談點體會。
一、教學情境與生活接合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又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充滿著好奇。教師可靈活恰當地運用現代媒體輔助手段,創設生動、有趣、有味的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究欲望,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前提。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統計》這節課時,教師用多媒體出示一個魔術盒:里面會是什么呢?在輕音樂的伴奏下,里面“飛”出了蘋果、桔子、香蕉各有若干個,教師追問:里面是什么呀?它們各有幾個呢?由于學生被魔術盒里的物品所吸引,并沒有注意到這些水果各有幾個,教師的提問引起了他們的思考:怎樣才能又快又準確地統計出它們的個數呢?由此引出學生對如何統計它們個數的思考。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學生能迅速進入思維發展的“最近發展區”,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
建構主義教學論原則明確提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者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才有可能是主動的。所以創設生活情境的策略應更多考慮學生的生活基礎,努力在學生生活與數學生活之間建立一種相似或相對的聯系,這樣學生更有構建的基礎和探究的動力,在激發探索興趣的同時,指點出探究的方向。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生活化
在教學方法上,我堅持運用啟發式教學,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巧妙地創設問題情景,盡最大努力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自己發現和掌握有關規律。教師要善于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調動學生思考的主觀能動性。所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實際問題還是理論問題始終緊密結合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為最終目的,我鼓勵他們大膽猜想,敢于質疑,積極地進行思維的求異性的訓練。我在數學教學時特別重視學法指導,使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學會自我學習,自我探究,自我歸納,從而促進自我發展。在教學手段上,我特別要求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相信“動起來,更精彩”的原則,努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讓他們初步養成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嚴密性。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讓學生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圓后;講圓的畫法時,讓學生想一想,我們的生活中什么時候用什么工具來畫過不要求大小的圓的?孩子們的思維的火花被激發開來:有的孩子說我用鏟鍬的兩個尖角在泥地上畫過圓的,有的說我用釘子和稻草來在地上畫過圓的,還有的說我利用臉盆的邊緣在廢報紙上來畫過圓的……再讓學生借助圓規畫指定大小的圓后,利用剪刀等工具動手畫圓,剪圓,再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議一議,同桌討論交流,從而準確地找到圓的圓心、半徑、直徑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多種感觀參與這堂課的學習當中來,這樣學生所獲知識印象深刻,掌握的效果好。
三、設置“生活背景”,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當學生掌握了一些數學知識后,可讓學生充當某些角色,如營業員、裝潢工人、車間工人、調度員等,讓他們運用學到的知識去學著安排生活。如學習了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后,讓學生當空調零件裝配車間主任,合理安排各組人員人數的編排,使生產效率最優化;當學習了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后,讓學生作為土地管理人員去安排各農家宅院的用地面積。在這樣一個以參與者身份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興趣,又培養了實際計算、測量能力,在體驗活用知識的快樂中,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得到了鞏固。教師只有把學生真正帶到生活中去,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
四、數學理解與生活接軌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有著數學問題。善于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成為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之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出發,有意識地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使學生養成事事、時時、處處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創造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總之,從生活實際出發,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學生才能體會到數學因生活而精彩,學生的能力才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騰達.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聯系生活進行數學教學有感[J].華夏教師,2013,(06).
[2]張志熙.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指導[J].新課程(小學),2014,(04).
[3]郭衛潔.淺議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運用[J].新課程(小學),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