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波
摘要: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fā)展,都需要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培養(yǎng)人才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只有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建立輕松、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尊重學生,賞識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才能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
關鍵詞:創(chuàng)新精神 平等 民主 賞識 張揚個性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造就適應社會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更是我們的國家富強、發(fā)展的不竭動力。這已是所有國人的共識,作為教師深感責任重大。但是,如何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呢?
創(chuàng)新精神就像種子一樣,它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等等。如果沒有適合種子成長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性就會被扼殺在萌芽之中,甚至根本就無法萌芽。只有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教育氛圍才能讓創(chuàng)新生根發(fā)芽。
一、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笔堑模白饚煛蹘煛笔菦]錯的,但我們應更愛真理??稍S多學生對教師的崇拜,幾乎發(fā)展為迷信的程度,不但言聽計從,甚至明知教者有錯,也不敢質疑,這就制約著孩子創(chuàng)新意識的師生關系形成,及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的開發(fā),所以改善已有的師生關系,形成平等的師生觀,是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的基本土壤。沒有了這一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也就象種子沒有了土壤,根本無從談起。如何才能與學生平等起來呢?
1.尊重學生,讓他們了解你。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最大可能地讓他們了解你,這其實就是對學生的尊重,拿他們當朋友,讓他們知道你的家庭,你的生活,你的孩子。
記得有一件事,至今想起來還覺得十分可笑。
有一個夏天的早晨,正是學生們上學的時間,我在廚房做飯。這時,有三四個學生恰巧從窗前走過,幾個孩子站在陽臺下面愣住了,一個說:“快看老師,老師做飯呢……”看到他們不敢相信的樣子,我忍不住笑了。
在孩子心目中,也許老師只是站在學生面前訓話的那位無比威嚴師長,怎么會做飯呢?甚至吃的飯會不會和他們一樣,都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如今每每想起都啞然失笑,我們當老師的在孩子面前,也常常是這樣的形象:板著臉、背著手、走來走去。三尺講臺的距離,師生之間的這種無形距離無法改變,但是我們要努力去縮小?,F(xiàn)如今老師講課時都站在學生中間,也許就是在努力縮短這種距離吧!
所以,許多教師都在嘗試各種辦法,努力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多讓他們了解自己,去掉教師身上的神秘面紗,多角度的認識我們的各種角色,我們不只是他們的老師,也是父母的孩子,是別人的妻子,是孩子的父母,一切的一切和他們的父母沒有一點區(qū)別。如果有區(qū)別,那就是“學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只是比他們先學了一些,多學一些。但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許十年以后,在某個知識領域,我們當年的學生已成為我們的老師,也未可知。
所以,讓他們了解你的一切,包括你的性格、愛好對他們的感覺,對他們的期望,少些訓斥,多些交流。如朋友一樣互相交交心,互相理解。只有那時師生才真正的平等了,他們才有可能說出自己心里的話,大膽地向老師質疑,提出建議,才有可能在老師的帶領下,向常規(guī)的一切挑戰(zhàn),才有可能產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芽。因為沒有對常規(guī)的挑戰(zhàn),就沒有創(chuàng)造。
2.教師要有“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胸懷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中國人特別愛面子,教師作為知識的載體,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但老師是人,不是神。西方人認為,環(huán)宇之內只有上帝是完美的,至于蕓蕓眾生乃至萬事萬物都是有缺陷的。再說,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老師的有限生命、血肉之軀,怎能完美無缺?
在許多國家的校園里,老師不被看作是一個完美的神,而是一個有限的人,學生才能平等地與之交換意見,甚至爭論問題。
可見,坦然地對待自己的缺陷,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不會”是很正常的。與其用八面玲瓏的外交辭令巧妙地搪塞過去,不如坦白地承認。這樣更能讓學生感到你的誠實、真實、平等。然后,師生共同探討問題,把它解決,這才能體現(xiàn)出彼此的尊重、平等,只有在這種環(huán)境下,才能激勵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不怕出錯。
古語說得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等。可見,自古以來,為人師者就有這樣寬廣的胸懷,就有這樣博大的胸襟。
當然,教師應盡量避免出錯,尤其屬于自己教學范圍內的知識,盡量避免因自己的準備不充分而造成的失誤。我相信所有的老師都不會因為以上所說,而放縱了自己的馬虎與失誤,那樣的人也不配“為人師長”了。
有了以上二點做法,可以說,師生關系平等就有了依托,平等、和諧的氛圍基本上可以形成,“創(chuàng)新”才有了土壤。
二、賞識自己的學生
為“創(chuàng)新”這顆種子施肥,就要學會“賞識教育”,賞識自己的學生,愛自己的學生,感受他們的方方面面,發(fā)現(xiàn)他的可愛之處,并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并受到鼓勵。
但這談何容易?這就要求我們加強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熱愛自己的職業(yè),熱愛自己的學生,不吝嗇任何點滴的表揚,時時刻刻賞識自己的學生。
有的老師會說:“明明白白地做錯了題,寫錯了字,那么笨,如何去表揚呢”?這除了寬容之外,別忘了互換一下位置,想想,你這個年齡的時候有沒有過這種錯誤,也許這不如他們呢?他們畢竟是孩子,是沒有長成的小樹?如果硬要拔苗助長,他們讓你失望、生氣也是在所難免的事了。
在教學活動中,表揚一次、兩次是容易的,但是時時刻刻挖掘他們的閃光點,表揚他們,是很難的。我們不但要有意識地去做,而且要努力地有意識地去做,而且要努力地有意識地去發(fā)掘。只有這樣,讓他們每天都能感到自己的進步,使自己充滿了自信心,享受到屬于自己的那份成功,只有這樣,才可能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并使之得以維持,讓創(chuàng)造力的種子有足夠的營養(yǎng)去發(fā)芽、去開花。
總之,平等地對待學生,時刻地賞識學生,減少嚴肅、呆板、緊張的情緒,讓學生在輕松、民主、和諧、歡愉的氛圍中,大膽質疑,讓他們表達自己的見解、看法,即使是荒誕可笑,或遠離現(xiàn)實的問題,也值得表達,讓他們知道,有人會重視他們的想法,有人與他們分享,時刻覺得自己是被老師賞識的,自己是很有創(chuàng)造力的。只有在這種氛圍中,才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才可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
為了孩子們的未來,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讓我們努力去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