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
【摘 要】 圍繞西部民族地區的區域特點,開展科技文獻資源建設共享服務是實現信息服務的服務能力向深度和廣度拓展的重要基礎,為了更好地提高寧夏地區科技文獻信息服務能力建設,本文從科技文獻資源優化配置、西部民族地區特色科技文獻數據庫的建設、服務模式創新及個性化的知識服務等方面進行了重點闡述,是寧夏地區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工作循環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支撐。
【關鍵詞】 民族地區 科技文獻 服務能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為了更好地滿足西部民族地區科技進步與創新的科技文獻信息需求,推進寧夏科技文獻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實現知識創新持續傳播、科研成果再創新,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工作循環式、跨越式發展,大力推進科技文獻服務能力建設是服務于西部民族地區科技創新的重要前提。
1 科技文獻信息服務能力建設是推進大數據科技文獻資源共享的重要前提
科技文獻信息服務能力是情報服務機構運用科技文獻信息資源滿足廣大科研人員對科技文獻資源需求的能力。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熟發展及基于分布式數據庫、云計算架構等大數據技術的到來,依托信息網絡優勢強化科技信息資源建設實現信息資源優化集成整合,強化西部民族地區特色科技文獻數據庫,并圍繞寧夏重點領域、戰略興新產業和科技重大專項領域開展個性化知識服務,是推進大數據科技文獻資源共享的重要前提。因此,圍繞西部民族地區的區域特點,深度開展科技文獻資源建設和共享服務是實現信息服務的服務能力向深度和廣度拓展的重要基礎。
2 優化和完善科技文獻資源,突出西部民族地區特色科技文獻數據庫建設,服務區域科技創新
2.1 全方位的集成整合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實現科技文獻信息資源的優化和深度揭示
全方位的集成整合適合西部民族地區區域優勢的大數據科技文獻資源是開啟西部民族地區科技創新工作者的創新思維,激發創新靈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循環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前提。科技文獻信息資源通過多元化的優化重組和深度揭示已經成為促進我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提高科技創新活動的強有力文獻信息應用服務支撐。為進一步實現科技信息資源社會共享和提升服務水平,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期間依據寧夏地區科技創新發展的特殊需要,逐步引進配置了以期刊、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利、標準、科技成果、行業報告等為主的各類文獻數據庫達62個,資源總量達到20億條,資源存貯空間達到21T。學科分類覆蓋基礎科學、工程技術、農業、醫學、哲學、社會科學等250多個學科類別。有效地縮小了西部寧夏地區與發達地區在國內信息資源數量、質量、分布空間的差距,為我區科研人員提供了科研、生產、教學的文獻信息保障。(見表1)
2.2 強化寧夏地區特色科技文獻數據庫的建設
西部民族地區的新材料、能源化工及特色生態農業產業等是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后勁所在,其能源、礦產資源和特色農業優勢的重要意義顯得尤為突出,作為全國國土面積最小的西部寧夏地區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特殊的區域資源蘊育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產業集群,比如:煤炭礦產資源、新材料、枸杞、清真牛羊肉、馬鈴薯、道地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并在寧夏區域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科研人員在特色產業研究過程中,也取得了許多優秀科技成果,自然也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原始文獻資源和優秀的科技成果資源。為了將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重點學科和特色學科的文獻資源有效地積累、保存和傳承,使其在今后的區域科技創新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利用價值和社會效益,建立寧夏地區特色科技文獻數據庫是情報服務機構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同時寧夏“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中重點提出了圍繞13個特色優勢產業和建設寧夏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裝備制造、特色農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等“五優一新”產業集群的發展思路,具有寧夏地方特色的各類產業數據庫資源毋庸置疑地成為區域科技創新過程中重要核心資源。為更好地配合區域科技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創新需求,持續地完善和強化特色產業文獻資源的建設力度,我們將寧夏優勢特色產業數據庫建設作為資源整合建設重點,滿足科研人員在重點產業領域科技創新對特色科技文獻信息資源的特殊需要。
在寧夏本地化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中重點搜集與之相適應的國內外科技期刊、專利文獻、標準文獻、科技資料、科技報告以及專業數據庫等各類科技文獻信息,對其進行有效整合,將所搜集處理的資源按照統一標準和規范對科技文獻資源按照題名、作者、機構、關鍵詞、摘要、原文等要素進行了加工、分析、存儲,使其數字化。截止目前,已建成以特色農業產業數據庫為主的本地化特色文獻數據庫達到16個。分別為“寧夏清真牛羊肉專題數據庫、寧夏羊絨產業數據庫、寧夏枸杞專題文獻數據庫、寧夏馬鈴薯專題文獻數據庫等,數據庫分類以科技文獻數據資源、專利文獻數據資源、科技成果數據資源等為主。
3 創新服務手段服務模式,實現科技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
(1)依托平臺實現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走出去”以考察、調研和培訓相結合的創新服務模式,推進科技文獻資源的深度開放共享。
重點圍繞寧夏科技創新主體,以區域科技進步為重點,技術創新信息需求為導向,積極深入基層,走出去主動與承擔重點領域、戰略興新產業的重點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及產業園區等科技創新主體取得聯系溝通,了解他們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對文獻資源的特殊需求,并根據實際情況將集生產、教學和科研于一體并承擔重點領域、戰略興新產業的重點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為重點,開展文獻需求調研和應用培訓工作,將公益性大數據文獻資源服務主動送入企業,推進文獻資源的深度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有效提升寧夏文獻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的認知力度。
(2)積極主動與市縣科技局聯手進行科技文獻資源利用的宣傳培訓,提高市縣相關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以“加強文獻資源共享服務,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主題,聯合市縣科技局召集市縣相關企業科研人員不定期地舉辦“寧夏科技文獻資源推廣應用培訓班”,進一步了解企業用戶對文獻資源的需求,拉近窗口與服務對象的距離,增強信息服務工作自覺性和主動性,提高市縣相關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4 強化宣傳手段,利用新聞媒體宣傳和宣傳展板等推廣科技文獻信息資源,提高科研人員對科技文獻資源的認知度
(1)利用自治區主要新聞媒體宣傳、推進資源的開放獲取以提升科技信息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支撐作用為主,為創新主體提供全方位公益和市場化信息服務為目的,利用自治區主要新聞媒體宣傳完善科技文獻資源普及利用,在全區范圍內形成文獻資源共享利用新態勢。
(2)利用公交車候車亭,以宣傳展板的形式在各大公交候車廳推廣,廣泛宣傳文獻資源的開放獲取。
(3)制作相關科技文獻資源用戶服務手冊、服務指南、知識服務簡介等為輔助,實現全方位多角度推廣。
5 圍繞寧夏重點領域、戰略興新產業和科技重大專項領域開展個性化的知識服務
圍繞寧夏重點領域、戰略興新產業和科技重大專項領域智慧地利用大數據的交互和挖掘,通過熱點主題抽取、趨勢分析和聚類分析等知識組織,實現數據資源的高度“加工”和“增值”,面向企業提供通用和個性化相結合的主題趨勢、知識脈絡分析的知識服務產品,為創新主體提供最直接、最快捷、最高效的定制科技文獻知識服務產品,如:專題服務、定題服務、專利分析報告等,使其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戰略支撐產品。
6 推進人才隊伍的建設
要實現科技文獻資源的持續開放共享,提高科技文獻信息資源的服務能力就必須注重加強與國內大院大所深化合作機制,逐步培養和凝聚一批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善于跟蹤世界科技發展動向和水平的科技文獻信息收集、加工整理、信息檢索、信息應用服務的穩定專業性復合型人才隊伍,才能更好地為企業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文獻服務保障,為推動寧夏科技創新循環式、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文獻資源戰略保障。
參考文獻
[1]肖宇.提升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能力—從起點中文網站得到的啟示,館藏研究,2013(258):194—195.
[2]顧劍.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個性化信息 服務能力提升研究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0(6).
[3]陳圣韜.淺析高校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科技信息,2012(11).
[4]楊衍.創新高校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模式的探索與思考.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4):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