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內容摘要】當前素質教育發展的如火如荼,如何讓學生進行最高效率的學習,并且能夠打破傳統的授課方式,使學生們愿意去學習,對學習產生興趣,需要學校以及老師共同努力。對學習內容產生質疑是學生的權利,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質疑,說明對書本知識真的去了解以及分析。
【關鍵詞】語文教學 ?質疑能力 ?創新思維
質疑是學生的權利,正所謂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對學習內容產生質疑,經過學生與老師的探討,能夠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但是長期以來,我國應試教育的急功近利,使得學生盡管有問題,有疑問,但是根本沒有時間去解決。本文結合初中語文知識來探討如何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
一、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質疑現象
學生學習知識,總是會對書本知識產生質疑,學生的質疑現象分為很多種,有些學生確實是對書本上的知識產生質疑,如在看到語文書上的課文題目時,第一感覺是為什么是這個題目等。而有些學生則是故意為之,故意給老師搗亂,擾亂課堂秩序,這些學生自然就不會受到老師的歡迎。因為學生對知識產生質疑分為兩種類型,而老師會對這些學生的質疑現象產生混淆,所以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也會受到老師的質疑。在課程的學習上,質疑要分時間與地點,如果一節課程一直在對問題產生質疑,那么課程的進度就會被大大的延誤。如何更有效率的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質疑,并能夠最終找到解決的辦法,需要老師與學生共同努力。
二、興趣激發是關鍵
興趣是學習的關鍵,學生對書本知識有興趣,喜歡去學習,那么在課堂上的學習氛圍就會十分的濃厚,學生對書本知識產生質疑,老師要肯定其對問題的思考能力,以及自身的思維意識,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語文知識的學習,因為涉及的范圍十分的廣泛,從文言文到白話文到現代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質疑,尤其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一個字或者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里會有不同的解釋,古人十分的喜歡咬文嚼字,這些最容易使學生產生質疑。
古文中如“犧牲”等有牲畜的意思,在現代文中就是指人死亡,所以學生對這一詞語使用產生質疑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學生會問為什么不直接使用牲畜代替,這就是古人的思維意識,牲畜就是犧牲品的意思,犧牲的本意就是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所以用犧牲代表牲畜,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那么學習起來就會十分的容易,學習最重要的是掌握學習技巧,那樣學生才能夠正確的,靈活的去學習。老師對學生的質疑不能及時的回答的時候,一定要贊揚該學生,同時老師應該及時幫助學生去解決問題,不留后患。老師不能解決的問題,不應該怪罪于學生,學生的思維意識與想象能力不是老師能左右的,所以應該建立在積極鼓勵的基礎上,只有那樣,學生才會有興趣,以及愿意去質疑,解決心中的疑問。
三、掌握正確的質疑方法與策略
1.閱讀中感悟問題
初中語文課本有很多的文章,閱讀一篇文章首先從題目入手,很多的學生看到題目就會產生疑問,然后帶著疑問去文章中探尋答案,當閱讀完一篇文章的時候,學生也許就會從文章中找尋到答案,但是在讀文章的時候,又會產生新的疑問,如何解決學生的疑問,首先就是熟讀文章,從文章中自己去發現問題的答案;其次就是小組合作討論,學習應該建立在相互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小組內的每位成員提出的問題,大家共同去解決,這樣做的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學生可以通過其他學生身上的發散性思維方式掌握更多的學習技巧。最后,從閱讀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老師與同學間的引導下,共同的去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其敢于創新
學習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方法與技巧。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像數學知識那樣有固定正確的答案,語文知識的學習需要發散性的思維方式,老師要幫助學生從思維定式的局限中擺脫出來,讓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意識與想法,敢于表達出來。可以通過課堂上的提問等,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拿一篇文章進行舉例,在學習《背影》這一篇課文的時候,學生第一想到的肯定有很多種場合,也許想到的不是親情,而讀完課本我們發現文章講述的是爸爸對兒子的愛,用很細微的細節給學生們展現了一篇偉大的父愛。學習完文章,老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討論,談一下對文章的看法等。從而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并且能夠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識,多動腦筋,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質疑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需要老師極有耐心的去培養,要在教學實踐中更好的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慢慢的培養起學生的質疑能力。
四、結束語
質疑是學生的權利,質疑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知識產生學習的欲望,組織學生在一起進行討論等,可以增強學生們的理解能力,提升看問題的角度與深度,學會辨別和思考,加強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原建琦. 新課改下學生質疑能力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及其培養[J]. 中學物理,2009年23期.
[2] 錢紅艷. 培養質疑能力,開啟智慧大門[J]. 文教資料,2011年12期.
[3] 周萍芳. 淺談語文生態教學情境下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 學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年01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濱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