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碧霞
【摘 要】高效課堂,是對課堂不斷優化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讓所有教師永遠追求的目標。現代教育理念認為,要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構建一個能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覺主動參與課堂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難題。課堂的低效會導致學生厭學和教師厭教。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不少教師都在艱難地探索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下面談談幾點看法:
一、課堂導語設計的有效性
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詩意流淌的語言,經歷峰回路轉的環節,達到啟迪學生心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上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成功導語的設計,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手段。好的導語就像唱戲的開臺鑼鼓,未開場先叫座兒。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魏書生老師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說: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只小動物的畫像,你們誰認識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畫畫成的動畫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動的,可以摘掉。學生驚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師接著問:“誰知道它是什么樣的動物?”學生交流說到它吃蒼蠅、蚊子后,教師趁機說:“壁虎雖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蒼蠅、蚊子,是人類的朋友。你們看,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學生驚奇地說:“哎呀,斷了!”教師馬上因勢利導:“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斷的,斷了以后又怎么辦呢?今天我們學的《小壁虎借尾巴》講的就是這只小壁虎尾巴斷了以后的事。”學生便迫不及待地讀起課文來,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二、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1.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有效
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鉆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提問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問方式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提出一些能夠與學生基礎相適應并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
3.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三、善于引導,教給學習方法
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讓學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的進行,而要有一定的學習方向,這樣才能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活動,才能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有效。教師在引導過程中,不能為了僅僅告訴學生一種方法而引導,重點要在引導過程中構建學生新的學習方式。“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1.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如生字學習中,一些字形的識記是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形象地記憶。如《烏鴉喝水》一課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對“烏”和“鳥”是這樣記憶的:“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2.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就是一文本對話的形式。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的是“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呢?教師可以通過美麗的南國景色的錄像展示等課程資源的利用,設計情景,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同學。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被自己家鄉的風光所感動。
3.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生活與語文的聯系,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感受到語文離他們的生活其實很近。這樣,學生會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如借助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物品、實物、圖片等讓學生形象識字等。
四、備課充分預設,引發動態生成。
這個環節其實就是備學生。盡管教學是一個開放變化的過程,隨時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但我們教師都要盡可能站在學生角度,并將其放在教學主體的位置去思考,要備學生所思所想,要對教學目標、任務、方法、過程以及每一個具體的細節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探究,力爭將課堂教學過程運籌于帷幄之中,盡可能把課堂生成納入自己的教學預設中來。
首先準確把握教材,教材是學習內容的主要載體,教師在教學預設時要深入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內容和實質要挖掘教材中能引發學生思考并對學生發展有效的信息;其次要關注學生,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預設時,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為基礎,考慮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最后要有效地開發資源。教師在預設教學方案時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一方面,教師自己要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和篩選,拓寬信息渠道: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善于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上網搜索、閱讀課外書、生活中觀察、社會調查采訪等)查找相關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要創造性地利用好教材,如備古詩《贈汪倫》一課時,我讓同學們搜集以往學過的“送別詩”,抓住它們的聯系與區別,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學習活動。
總之,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提高備課實效,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方法,加強師生合作教學,使課堂教學變為開放的、雙向的、多渠道的信息傳遞的過程。
【參考文獻】
[1]余珍.淺談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年27期;
[2]周艾林.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之我見.成功(教育版)2012年22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石鼓鎮文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