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莉
【內容摘要】新課改對教師傳統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即教師不再是單純的書本知識傳授者,而是要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成為真正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要迎接好新課改的挑戰,我們就要克服一次性學習的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而終身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反思的過程,對教學工作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查漏補遺,使每一堂課的教學都成為教師反思和提高的機會,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本文將以新課改的要求,結合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拙見,旨在共同提高。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 ?反思內容 ?形式 ?教師成長
一、養成反思的習慣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所知道的交給學生。”那么,怎樣切合實際有效地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對教學工作進行全面的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教學行為前的反思
1.學生方面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關注學生,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生活學習習慣,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對英語學習的理解,對這門語言難易程度的期待以及學習所要達到的最終效果等。例如,我經常會把班級學生按照學力設立“彈性等級”,備課時按學生“等級”的實際要求把總的教學目標進行細化,比如讓基礎薄弱的學生完成一些相對簡單的任務,而讓那些學有遺力的學生盡展才華。這樣,以求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
2.教學目標、教材方面
根據學科特色和學生實際,結合學生發展的整體性和長遠性,考慮社會和時代對學生的需求來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當然,還要兼顧學生的意志和情感。例如:高中英語必修3 Unit 3《百萬英鎊》。在備課時,我特別設置了問題: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brothers and Henry? Why do you think so?學生們通過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探討金錢與人性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新課標要求教師參與課程設制,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此外,還有圖書、錄音、錄像、廣播影視節目、多媒體光盤資料,各種形式的網絡資源、報刊雜志等。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教材輔助資源,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我在平時會有意識地捕捉一些真實的校園生活場景,制成照片或視頻,適當地應用在多媒體教學中,既直觀又熟悉,教學效果出奇的好。而同時也會幫助教師不斷“充電”,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
(二)教學行為中的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在行動中的反思”,關鍵就是“以學定教”,即以學生的學習狀態確定教師的教學行為,要“接觸學習者真實的言行”。我們知道,課堂教學過程具有不穩定性,而教學行為中的反思具有監控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以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高中英語選修6 Unit 3 A Healthy Life,在Pre-reading部分,我拋出一個連環問題:What do you think about smoking? Is it good for health?結果,班上許多學生的目光不約而同地投向了陳小愷,我忽然想到他曾因為吸煙而被政教處訓過。于是,我馬上調整了教學步驟,讓陳小愷來發表對吸煙和健康的看法,他也似乎明白大家的心思,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贏得大家的一片掌聲。接著,我就趁熱打鐵,又讓一直沉迷于網絡游戲的翁海和大家交流感受;“Computer world is meaningful! But now I think being addicted to computer game is harmful to our health.”教室里頓時氣氛活躍,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超出了預期的效果。所以,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適時調整教學方法,不僅不會削弱學生的主體性,相反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教學行為后的反思
教學行為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總結性,即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學的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根據一節課上完后的實際情況,認真總結教學行為過程的“亮點”及“敗筆”。例如,反思教學行為是否明確;課堂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活動中是否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反思教學設計與學生實踐的差距,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跟上課標的要求。當然,對于課堂上偶爾出現的“靈感火花”或學生的一些“點睛之作”甚至存在的問題都要及時地記錄下來,為后續的教學做好準備。
二、反思的形式和途徑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學習活動,是教師通過對其教學活動進行的理性觀摩與矯正,從而提高其教學能力的活動。教師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來進行反思:
1.加強理論學習
缺乏理論指導的反思只能是粗淺的反思,學習教學理論是教師教學反思的知識基礎。系統的理論學習有利于我們形成一種正確的方法論的同時,也有利于我們確立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只有將教學實踐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加以剖析,才能逐步提高教學能力與反思能力。
2.同行聽課交流
通過觀摩同行的公開課或隨堂聽課,分析反思別人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吸取精華,讓自己少走彎路。例如,我曾多次觀摩市優秀教師鄭少穎的優質課,收獲頗多。記得有一節關于英語報刊閱讀的課,讓我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雖然我們的學情不同,但這并不影響我進行嘗試。經過反復的思考與備課,我以《英語周報》為素材,重拾里面一貫被學生冷落的文章,借鑒鄭老師優質課的模式,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上了一節別具一格生動的閱讀課,給學生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讓我意識到課型拓展的空間,嘗到創新的甜頭,無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學能力。
3.撰寫反思札記
俗話說:“多好的記性都抵不上一個爛筆頭。”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一個成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來自于平時教學工作中點點滴滴的積累,例如小到課堂上一次精彩的“Brainstorm”,一次蹩腳的“Lead-in”,大到一節成功的公開課等等,這些我們都可以一一記錄下來,附上自己的感受,反思后的心得體會,那么,就是一份寶貴的“成長檔案袋”。撰寫反思札記的方式可以包括反思隨筆、日記、周記和報告等,是對教學中疏漏失誤或成功之處進行系統地回顧、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它是對教育、教學工作的體悟和總結,也是對教學工作或教育理念中出現的問題的深入分析。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教學案例,去感悟教育生活的理性魅力。
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我切身的體會到,一名教師要想提升自己絕對離不開教學反思。通過反思,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的新方式,使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發展和進步;通過反思,可以激發我們終身學習的動力,不斷發現困惑,讓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不斷地鞭策自己拜師求教,書海尋寶,從而實現從經驗型教師上升到研究型教師。“教有所思,教有所長”,讓我們一起在反思中成長!
【參考文獻】
[1]《英語新課程標準》.
[2]《新課程英語教學與教研》.
[3]《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4]《高中英語周報教師版》.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第三中學英語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