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付慧
摘 要:如何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直是教師關注的焦點,以下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轉變教學方法這兩個方面,簡單分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課堂主體性的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學生主體性
新課改以來,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個話題一直是討論的焦點。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國內盛行了幾百年甚至是上千年,這種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很難在一夕之間得到改變。在傳統的小學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著三尺講臺,夸大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相對來說,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的彰顯,學生只是簡單的聽從教師的講解。學生的學習行為是在教師的督促中開展的,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被忽視,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壓,導致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進入了一個“教師高消耗、學生重負擔、教學效率不高”的難堪局面。
一、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教學的活動中,一旦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學生的各種感官便會在教學中處于較為活躍的狀態,從而可以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用飽滿的精神狀態來接受新信息和新知識,如此學生的主體作用便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彰顯,同時也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二、轉變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很多較為先進的科技成果被成功運用于教學中,并受到教師的青睞,如多媒體的使用。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新事物充滿了好奇,這種性格特征,就決定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必然會帶來理想的教學效果。多媒體具有影音結合的優勢,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枯燥的對話式教學。如在教《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借此播放相關的視頻,把在冬雪里嬉戲玩耍的小動物們,用動畫的形式呈現在小學生的面前,這樣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之后,開展相關的討論活動,讓學生能夠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全程參與,如此,既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
針對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情況,解決的關鍵,便是要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力求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小學生的年紀較小,自學效率不高,教師的主導作用固然重要,但同時也不能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需要教師和相關的學者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去積極探索。
參考文獻:
杜瀟.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14(03).
編輯 吳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