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琳
摘 要:新會計準則的出臺,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對高職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公允價值會計下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培養現狀,提出了相應的培養對策。
關鍵詞:公允價值會計;高職學生;職業判斷能力
一、我國公允價值會計的運用
公允價值在我國首次得到應用是1998年,在“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等具體會計準則中率先運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2000年后,一部分觀點認為我國市場經濟不發達,公允價值運用的條件不成熟,因而在2001年的修訂的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使用作了許多的限制,基本上是回避了公允價值的使用。2006年我國在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基礎上,再次啟用公允價值計量,明確將公允價值列為五種會計計量屬性之一。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金融界有一種聲音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對金融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事實證明公允價值并不是此次危機的根源,公允價值計量能更好地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2011年5月,國際兩大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更是同步發布了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新規范,對我國公允價值的運用進一步起到了促進作用。在2014年1月新一輪的會計準則發布中,最大的亮點就是發布了全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開始正式在會計計量屬性中大規模引入公允價值計量。
二、公允價值會計中的職業判斷
(一)公允價值假設中的職業判斷。(1)交易主體——市場參與者假設。“企業以公允價值計量相關資產或負債,應當采用市場參與者在對該資產或負債定價時為實現其經濟利益最大化所使用的假設。”,“企業在確定市場參與者時,應當考慮所計量的相關資產或負債、該資產或負債的主要市場(或最有利市場)以及在該市場上與企業進行交易的市場參與者等因素,從總體上識別市場參與者。”這里涉及到市場參與者資格與立場假設,市場參與者不再是交易雙方,可能是無數方,交易和交易各方可以是虛擬性的,并且會計人員不能站在特定個體去假設,不能有自己的偏好。(2)有序交易假設。“企業以公允價值計量相關資產或負債,應當假定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出售資產或者轉移負債的交易,是在當前市場條件下的有序交易。”(3)最有利市場假設。“企業以公允價值計量相關資產或負債,應當假定出售資產或者轉移負債的有序交易在相關資產或負債的主要市場進行。不存在主要市場的,企業應當假定該交易在相關資產或負債的最有利市場進行。”會計人員就要根據可合理取得的信息作出職業判斷進行識別相關資產或負債的主要市場。
(二)公允價值計量中的職業判斷。“企業以公允價值計量相關資產或負債,應當采用在當前情況下適用并且有足夠可利用數據和其他信息支持的估值技術。”對于某些資產和負債而言,存在可供利用的市場交易或市場信息,此時可用計量日能夠取得的相同資產或負債在活躍市場上未經調整的報價作為公允價值。但也有一些資產和負債,則沒有可以利用的市場交易或市場信息,《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計量公允價值時應當采用其他估值技術,并盡可能多地使用相關可觀察輸入值,盡可能少地使用不可觀察輸入值。
三、公允價值會計下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培養現狀
(一)課程體系及內容設置中缺乏職業判斷能力培養內容。目前各高職院校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能力培養主要從基本素質、基本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專業拓展能力入手,其中拓展能力培養中包括了職業判斷能力。對基本素質、基本能力的培養。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根據職業崗位所需能力設置了相應的課程。而在拓展能力——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上,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的選取目前乏善可陳。無論是在理論教學上,還是在模擬實訓、頂崗實習這些實訓教學環節都缺乏相應的內容,實訓內容多是簡單的業務題,更側重學生的核算能力的培養,難于適應當前對學生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培養的要求。這一點即使在會計技能抽查的要求中都沒有體現。
(二)公允價值會計學習、實訓模擬操作難度大。我國長期以來采用的是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歷史成本面向過去,它的交易價格是實際發生的并且計量穩定,教師容易教學,學生也易于接受。公允價值會計的產生和發展,使會計能夠面向現在、未來,面向不確定性,它的特性決定了公允價值會計在學習中及操作上的難度大,目前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中尚無系統、簡單易懂的案例,需要教師去市場、企業搜集,學習資料的不完善也加大了學習及實訓模擬操作難度的難度。
(三)老師教學理念未及時更新。高職教育主要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學生主要在中小型企業就業,企業面臨的經濟環境不復雜,一些老師認為公允價值會計對高職學生來說可以不用學習,或者僅僅是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因而根本談不上公允價值會計下的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事實上中小型企業融資難,也正是采用歷史成本計價,不能公允地反映出企業的市場價值,我們的學生在這些企業僅僅是記賬、算賬,不能很好地為信息使用者提供與決策相關、有用的信息,導致我們的學生在企業中的地位不高,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四、公允價值會計下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培養的對策
(一)改革課程體系及內容。基本素質、基本能力課程模塊,培養出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的基本素質。專業核心能力模塊,其目的是學生系統、全面掌握專業知識,形成專業核心能力,教學內容中要把公允價值會計中需要運用的職業判斷知識根據高職學生的就業市場需求分析,有選擇性的進行教學。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及內容設置有別于本科和中職教育,在公允價值會計理論教學上“夠用”即可,但絕不能放棄。專業拓展能力模塊,要開設資產評估、會計職業判斷課程案例、ERP沙盤模擬實訓、金融等課程,培養出學生的職業判斷意識和掌握一些具體方法。
(二)更新會計教學理念。隨著我國經濟模式的轉變,現代服務業、高科技產業、環保產業在我國飛速的發展,必然會為公允價值的運用提供更大的舞臺。教師要適應會計環境變化的要求,使用目前經濟環境下的高科技思維來重構會計教學結構及理念,培養出來的高職會計專業學生不能與中職的學生一樣僅作一名記錄者,而應當成為一名合格的計價者。教師理解了會計計量是會計的核心,理解了公允價值會計的發展不可阻擋,教師掌握了這些最新的知識,才能重視公允價值會計下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
(三)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融入到實踐教學中。高職院校需要加強會計模擬實訓教材的建設,實訓教材的編寫要有經驗豐富的企業專家提供合理的素材,要適應目前學生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培養的要求,將公允價值假設、計量中的職業判斷模擬出實訓情境,并在項目實訓、課程實訓,綜合實訓中分階段予以體現。加強學生的頂崗實習指導,會計專業學生實習分散,教師現場實習指導困難,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平臺,結合企業的經濟環境對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進行合理的指導。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由于實訓基地容納會計學生實習的有限性,高職會計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不一定非得要大型企業,而在于基地企業類型的齊全,會計服務機構也是非常理想的實訓基地。
參考文獻:
[1] 潘瑤.論公允價值應用中的會計職業判斷 [J].財會通訊,2015(1),
[2] 陳強.高職會計教育中職業判斷能力培養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