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華
摘要:工學結合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將現實的工作情境引入教學,這給企業管理、學校教學、教師評聘、學生評價帶來許多新問題。工學結合需要協調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需要合理定位學生角色,確保學生利益。因此,應對優化工學結合的政策加以探討。
關鍵詞: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03-0023-04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等重要政策文件,明確提出并不斷強調職業教育要實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但在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中,逐漸出現了企業參與性不高、以工代學、以勞代工等現象,難以實現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初衷。為此,需要更加全面地理解工學結合的概念并進行相應的制度設計。
一、工學結合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
1903年,英國桑德蘭德技術學院(Sanderland Technical College)開始實施“三明治”教學,被譽為國外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源起。此后一百多年,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經久不衰,出現了多種形式,如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合作教育”或“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俄羅斯的“教學生產聯合體”以及日本的“產學結合”等等。
2005年以來,在我國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文件中,“工學結合”概念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2005年頒布實施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在國家政策推動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在需求影響下,工學結合已經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重要話題,各種模式層出不窮,反映了工學結合在理論層面內涵的不斷豐富,在實踐層面形式的不斷創新。然而,由于對工學結合的認識程度還存在一定的差異,需要從理念上深入了解工學結合的實質與內涵。
工學結合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在職業教育研究和教學改革中的內涵不斷豐富。2006年,陳解放撰文對工學結合、產學研合作以及半工半讀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工學結合是“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其基本特征是現代性、職業性、市場性和大眾性,工學結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實力”,實現工學結合目的的關鍵條件是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市場化運作”。周明星等人認為,工學結合是“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的教育模式,其特征是“通過學校與企業雙向介入,將學校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與企業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目的是“為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周龍軍根據一般意義上工學結合的概念,區分了工學結合實踐中淺層次結合與深層次結合的表現形式,提出深層次結合應該是“全方位全過程滲透式”的一體化工學結合。2012年,王喜雪運用政策分析理論對現代學徒制和我國的工學結合進行了比較分析,指出二者在政策目標上是相同的,但是從制度設計和實施過程來看,英國的現代學徒制比我國的工學結合更貼近行業企業,因而效果也更加明晰可測。
綜合各家觀點可見,工學結合將教學情境擴展至行業企業,融合了學校與企業兩種不同性質的組織機構與教育資源。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工學結合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同時提高職業教育對市場需求的適應能力。工學結合是一種不同于傳統的以課堂和學校為中心的教育形式,在空間上突破了學校限制,將現實的工作情境引入教學,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實用性和趣味性。
二、優化工學結合需協調的關系
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工學結合跨越了企業經營與學校教育兩種活動的界限,使得組織結構、功能定位、成員角色發生了一定變化,給企業管理、學校教學、教師評聘、學生評價帶來一些新問題,能否承認并協調好彼此利益,關系到工學結合能否深入實施。
(一)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的關系
現代職業教育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目標的設定、教育形式以及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同時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或阻礙作用。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僅憑經驗和直接的生產技藝就可以從事生產勞動,經濟對教育目的的制約不明顯,教育形式和教育目標單一,主要培養統治階級所需的管理人才。隨著機器大工業生產和現代生產技術的尖端化、精細化和復雜化,客觀上需要大量掌握科學技術及合作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教育目的不再局限于培養脫離生產勞動的官吏和知識分子,教育逐步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開始超越課堂教學與書本知識的局限,將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進行整合,現代職業教育模式呼之欲出。隨著物質財富的積累,經濟發展也正在為現代職業教育模式的實施提供條件與可能。在我國,經濟活動和教育活動分屬不同的管理部門,存在條塊利益分割現象,制約了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的良性互動。
(二)如何協調企業與學校的利益關系
企業的主要功能是生產產品,學校的主要功能是培養人才。工學結合需要企業發揮育人功能,學校發揮為生產服務功能。為此,無論企業還是學校都需要處理好主要功能與次要功能的關系。企業與學校的利益追求各不相同,但又互相依賴。企業所需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是學校培養的,學校培養的人才有很大部分要進入企業。企業與學校的利益共通之處在于人才的培養與使用。然而,企業與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需求又不盡相同。企業人才培養側重特殊性,學校人才培養側重一般性。因此,需要協調企業與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分歧,并依據各自優勢合理分工。
(三)如何處理“工”、“學”關系,并將重點落在“學”上
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很少有人關注,人們傾向于認為追求利潤是企業的唯一目標,若管理者將組織資源用于社會利益,就是在增加經營成本。這種思想目前在我國的企業中仍然普遍存在,以致在工學結合過程中企業積極性不高,僅僅提供較低級的崗位、指導人員和設備,甚至使其變為解決“用工荒”問題的手段,“學”常流于形式。多數企業對工學結合的興趣不在“學”而在“工”上,停留在合作就業而非合作育人的層面。周三多認為,社會責任感是企業追求有利于社會長遠目標的一種義務,它超越了法律與經濟對企業所要求的義務。如何培育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引導企業關注人才培養和人才中長期戰略,是關系工學結合能否落到實處的根本問題。
(四)如何協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提高職教教師的素質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執行主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離不開高素質的職教教師。受歷史原因及職業院校自身發展的影響,我國職教教師來源單一,普遍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和必需的專業能力。“雙師型”教師是適應職業教育教學需求的復合型教師,能夠適應工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需要。然而,“雙師型”教師具有特殊的成長規律,需要具備多種跨界的素質,其培養的艱難性與其所處的社會地位還不匹配,當前我國“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能力還不能滿足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發展的需要。如何在較短時期內提高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并健全不同類型教師的評價晉升體系,是工學結合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
(五)如何定位學生角色,確保學生利益并進行有效評價
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還存在學生角色模糊、學生管理主體和評價主體不清、學生評價標準錯位等現象,給學生管理和學生評價帶來問題,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和效果,并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比如,不少企業將實習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不讓學生接受應有的訓練;在學生管理或評價主體方面,校方與企業方責任不明或分歧嚴重;在評價標準方面,不以學生所獲知識技能為依據,而是以所生產產品的優劣、多寡為標準,等等。
三、優化工學結合的政策建議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作用的有效發揮,依賴良好的制度。需要以政策法規為支撐建立宏觀保障機制,以合同為依據規范合作形式,以稅收優惠為中心建立企業參與辦學的長效機制,以“雙師型”教師標準為依據完善教師評聘制度,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完善學生管理和評價制度,最終構建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度體系。
(一)加強立法,健全政策法規體系
工學結合涉及經濟、教育、社會等不同的管理部門,受垂直管理及利益分割影響,必須從國家層面,在經費、人員、組織、制度、評價等方面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德國除了《職業教育法》、《青年勞動保護法》和《職業教育促進法》外,還有三百七十余種國家承認的職業培訓條例。美國頒布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法規也多達一百五十多個。盡管我國早在1996年就頒布了《職業教育法》,然而,至今尚未在法律層面上建立起適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保障機制和監督考核機制,對工學結合校企雙方的權利、義務缺乏明確的標準與監督,對企業利益保護還缺乏足夠的政策支持。發達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經驗表明,對職業教育的保障和政策支持必須到位,必須通過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確保職業教育的財力保障和投入,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使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有法可依。
(二)規范形式,構建校企合作共享機制
工學結合涉及學校教育和企業生產的各個方面,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既有共識,也有很大的分歧。為了確保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在發揮政府協調作用的基礎上,規范合作形式,構建校企合作共享機制。德國的“雙元制”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典范,“職業教育合同”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了校企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使校企合作有章可循,突出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從根本上確保了校企雙方的利益及參與程度,對我國完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三)鼓勵企業人才培養行為,建立企業參與辦學的長效機制
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需要充分考慮企業的利益訴求,企業成本補償和稅收優惠政策是引導企業行為的重要因素。為了推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政府已經出臺了企業捐贈和稅收優惠政策,如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國家鼓勵企事業單位捐資助學”、“按規定享受稅收優惠”;2006年頒布的《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支付學生實習報酬有關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提出“支付給學生實習期間的報酬,準予在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然而,這些政策規定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可操作性不夠、對企業的吸引力不足。為此,有學者建議“適當降低享受優惠政策的準入條件”、“擴大稅收優惠的減免范圍和力度”、“完善法與法之間的一致性”等,還有學者倡議“允許企業將捐贈款的百分之五十用于抵稅”、“對接受學生實習的企業給予補償性補助”等,這些政策建議有助于鼓勵企業人才培養行為。另外,國外的經驗也表明,建立專門機構對工學結合辦學行為進行統籌,對校企雙方的辦學行為進行客觀評估,有助于形成企業參與辦學的長效機制。
(四)完善職教教師專業標準,加快職教教師隊伍建設
職教教師專業化程度較低、專業地位不高、專業素質亟待改善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并嚴重影響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雙師型”教師是職業院校極具特色的教師群體,是發揮工學結合辦學優勢的重要支持性因素。然而,由于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理解不一且長期以來缺乏嚴格的可供操作的“雙師型”教師專業標準,目前我國的“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狀況并不樂觀。因此,借鑒和吸納各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標準制定和實施的經驗,進一步完善職教教師專業標準,可以為我國職業院校教師的資格認定、崗位聘任、教師考核提供依據,加快職教教師隊伍建設。有研究表明,除了采納新的專業標準外,減少工作量、提高待遇并為職教教師提供良好環境是激發職教教師潛能的關鍵,可以促使職教教師定期學習和更新知識與技能,不斷地將理論和實踐知識傳遞給學生。
(五)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完善學生管理和評價體系
工學結合涉及學生的學籍管理、學分認定、勞動報酬等問題,需要從有利于工學結合的視角進行制度設計,以便突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及優勢。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職校學生一般年齡都在15周歲以上,既不同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也不同于普通高校側重理論知識學習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是確保職校學生利益的核心價值因素。學生觀直接影響教育活動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影響對學生施教的情感、手段的選擇,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中,職校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實際操作,使用設備并消耗一定的材料,學習過程與生產過程相結合,不同于工人,也區別于嚴格意義上的學徒,是在工作情境中接受教育與培訓的學生。評價學生應該以其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以及融入企業環境的程度為依據,而不是像工人那樣以所生產的產品和績效為依據。
參考文獻:
[1]陳解放.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期待[J].中國高教研究,2006(8):22-24.
[2]陳解放.“產學研結合”與“工學結合”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34-36.
[3]周明星,孟慶國.中外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模式的比較與借鑒[J].職業技術教育,2008(4):82-85.
[4]周龍軍.“一體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0(7):136-138.
[5]王喜雪.英國現代學徒制與我國工學結合的比較研究——基于政策分析的視角[J].外國教育研究,2012(9):89-96.
[6]周三多,等.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164.
[7]趙越,鄧恩遠.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體制環境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3):97-102.
[8]蘭小云.關于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稅收優惠政策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3(28):44-47.
[1]馮志軍.關于深度推進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政策建議[J].職教論壇,2011(11):11-13.
[1]靳敏.歐盟職教師資培訓問題及持續專業化發展的對策研究[J].職教論壇,2014(6):88-91.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