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迪++蘇琪++李德顯



摘要: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本文從職業教育規模、專業結構、布局結構、師資水平等四個方面對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進行研究,結論表明:遼寧省職業教育規模滯后于經濟發展;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相適應;布局結構與經濟結構的適應性還有一定差距;師資隊伍的規模和結構滯后于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應采取相應對策,促進遼寧省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遼寧省;職業教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03-0004-05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設現代化中國,不僅需要高層次人才,而且需要大批掌握熟練技術的勞動者。職業教育是教育事業中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發展職業教育就是發展現實的先進生產力。
多年來,遼寧省作為老工業基地,一直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已逐步形成了以沈陽為中心的中部城市集群、以大連為中心的南部沿海經濟帶和以遼西經濟區為主體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對外開放日益擴大,遼寧經濟發展對高新科技人才和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就成為全面培養高技能勞動者、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必然要求。遼寧職業教育怎樣適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怎樣培養更多高技術操作型人才為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已成為亟須深入思考和認真研究的重要議題。
一、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關系可謂千絲萬縷、密不可分。職業教育對人才的培養和知識技能的創新等對于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經濟發展也可為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性決定了它需要先于經濟適度超前發展,所以,二者作為社會的兩大體系不是同步發展的。根據系統論的觀點,兩者應當在各自的系統內協調發展,最為理想的狀態是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從經濟學角度理解,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就是需求與供給相適應,這種適應體現在職業教育的規模、層次結構、布局結構及師資水平等方面。
二、職業教育規模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研究
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職業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或束縛。對某個地區而言,職業教育與某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并與其他教育模式相互適應、相互補充。因此,一個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規模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制定當地行業技能型人才培養規劃,以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規模與速度。
為了說明遼寧省職業教育規模與經濟發展是否適應,我們選擇的職業教育規模發展的指標是“畢業生人數”,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是“三大產業年末就業人數”。為了對比職業教育每年畢業人數和每年三大產業年末就業人數,筆者引入了本科畢業生人數,以相對增加推斷的準確性。
由表1可知,首先,近年來,遼寧省職業教育畢業生人數年均增長8 617人,本科畢業生人數平均增長12 060人,而三大產業就業人員的年均增長數為47.15萬人。即便是將每年三大產業平均就業人數減去每年本科畢業生人數(等于45.94萬人),再將技工學校的畢業生人數加上,數據相差依然很大。其次,由于上述統計數據是職業教育的畢業生人數,這些畢業生的就業崗位絕大多數集中在種植園藝、養殖捕撈、生產、加工、制造、服務等一線職位,不是管理職位,而每個單位的管理者和一線工作人員的比例是不同的。據有關經驗可知,一線管理者與一線工作人員的比例為3∶7(實際數值要比該值小),那么每年三大產業平均增加的一線工作人員為32.16萬人,與職業教育畢業生年均增長不到1萬人相比,依然多出很多。以上分析說明遼寧省職業教育規模滯后于經濟發展,遠遠不能滿足三大產業發展的需求,職業教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研究
職業教育各類專業的設置應該注意市場經濟環境下產業就業結構的調整方向,職業教育專業結構主要受產業結構影響。因此,產業結構直接決定職業教育結構調整與改革的方向。
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本來源,遼寧省高職教育專業結構設置與各大產業結構的變化是否協調?筆者依據高職院校專業目錄分類,對遼寧省高職教育專業進行了統計。
遼寧省高職教育專業設置情況如表2所示。從專業覆蓋情況分析,遼寧省高職教育專業基本上覆蓋了教育部關于高職教育指導目錄的所有門類,共設置專業類型七十多個,占全部專業類型的90%以上。從分布點來看,高職專業點分布不到1 700個,專業點比較多的專業主要是財會金融類、教育文化類、電子計算機類等,專業點比較少的主要是水利工程、環境保護工程、資源開發與測量、材料工程等。
從高職畢業生就業來分析,2009年遼寧省高職畢業生有9.2萬人,就業率達到88%。其中,就業較好的專業有公安類、農林類、交通類等,就業不好的有教育文化類、電子計算機類、環境工程類等。如下頁圖1所示。從圖1的對比分析可知,農林類和制造類等專業的畢業生人數很多,就業率也高,這些是促進遼寧省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專業類型。其中,畢業生與市場供應相適應的專業類型有生物制造類和材料工程類,這些專業的就業率很高,畢業生人數相對適中。另外,公安類等專業雖就業率高但畢業生人數少,存在畢業生供不應求的現象;而財會金融類一些專業的畢業生則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雖然遼寧省專業結構具有門類齊全、覆蓋范圍大等特點,但許多高職院校缺乏調研分析,在專業設置上存在不合理現象,導致專業發展不平衡,一些專業出現趨同現象。可見,高職教育專業結構也存在著與產業結構不相適應的地方。因此,普通高職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要結合市場供求變化調整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規格應與社會實際需要相適應。
四、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與經濟結構的適應性研究
筆者以遼寧省高職教育為例,進行了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與經濟結構的適應性研究。地域經濟和人口因素決定著高職教育的布局結構。各個地區的經濟、人口、產業特征的不同決定了其對人才層次和類型的要求也不同,如表3所示。
由于遼寧省各地區發展經濟的戰略目標不同,各地區應該秉承各自優勢和產業結構特點,大力依靠本地區高職院校,根據產業的需要進行專業設置,培養各類人才。遼寧省具有類型不同的五大經濟區,依托不同的產業優勢進行發展,其布局結構體現了人才需求的趨向。各地區的高職院校可以圍繞五大經濟區,根據產業所需進行專業設置。錦州經濟區和營口沿海基地作為五大經濟區中的兩個,需要大量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而這些地區職業教育資源稀缺,高職院校較多的是沈陽和大連地區,這兩個城市的職業教育水平較高,職業資源豐富。可見,遼寧高職院校分布布局存在不合理現象。因此,遼寧高職教育的分布結構與經濟產業結構不相適應,與適應性發展還有一定的距離。
五、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研究
教師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職業教育的轉型升級迫切要求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2011年發布的《遼寧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職業教育發展任務包括要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技能、專業化的職業教育教師團隊。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2006—2011年,遼寧省高職教育的在校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都在不斷增加,而中職教育在校生人數從2007年開始逐年減少,畢業生人數也從2009年開始有下降趨勢。這說明隨著技術的發展,中職教育已經逐漸不能適應當前和今后產業結構的發展,高職教育必將成為職業教育的主流。在教師人數方面,專任教師人數在不斷減少;在教師學歷方面,高職教師中具備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僅占60%左右;在師生比方面,中職和高職教師的專任教師師生比呈下降趨勢。這些現象都表明,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發展緩慢,難以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
由于區域經濟的技術結構決定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層次結構,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會隨著區域經濟技術結構的調整而產生變化。隨著當前產業結構對技術要求的提升,區域經濟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這也恰恰迎合了高職教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主流的內在要求,但這也對高職教師的素質和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遼寧省正在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標準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重點發展一支既懂理論知識、又掌握專業技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近年來,職業院校為適應經濟結構的調整開辦了一些稀缺專業,致使大量相關專業教師緊缺。遼寧省高職院校專任教師和“雙師型”教師所占比例較教育部高職院校教師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所提出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因此,建設數量與質量并重、中職與高職協調發展的高質量教師隊伍迫在眉睫。
六、促進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首先,要適度擴大職業教育規模,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政府應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加大職業教育投入。職業院校應根據市場供求變化的調整,適度擴大招生規模,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以適應人才與市場供求的變化。隨著市場對技術型人才要求的提高,人們更傾向于接受高職教育。當前正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關鍵時期,應適度加大對高職教育人才的培養,為遼寧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本。
其次,要努力打造高素質的高職教師隊伍,提高職業教育的教育質量。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內在要求,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遼寧省教師隊伍的數量和水平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差距。開展以骨干教師為重點的培訓,可以將新技術成果帶到企業研發當中,還可以將這些技術成果帶到教學中,給學生以豐富的知識和技能。例如,遼寧水利職業學院與曙光集團簽訂了校企合作和基地共建協議。依照協議約定,雙方將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良好愿望,通過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和“就業基地”,雙方實施人員互聘,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能工巧匠參與學院的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指導學生實習實訓,幫助學院培養“雙師型”教師,由此促進了學院相關專業的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工作。
再次,要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設置職業教育專業類型。
地方經濟結構與職業教育的產業結構密不可分。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礎性變為決定性。所以,職業教育要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設置專業門類,既不能盲目設置,也不能過度設置,要體現合理性、穩定性和現實性的特征。另外,在尋求職業教育規模、質量、效益高度匹配的基礎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滿足遼寧省五大經濟區對市場的要求。例如,上海市貿易學校立足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優勢,重點發展國際商務專業,由名師掛帥,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特色鮮明,該專業已成為上海市品牌專業。
最后,要優化職業教育的布局結構,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職業教育的布局結構與遼寧各地區經濟和人口因素密切相關,政府和教育部門要根據經濟和社會因素,對各地區高職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要努力促進教育資源與各經濟區規模、質量、效益相適應,以免造成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另外,省內各地區要積極開展合作辦學,有效利用辦學資源。相比較而言,以沈陽為中心的中部城市、以大連為中心的南部沿海城市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人數明顯減少,而遼西經濟區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人數還在增加。因此,要大力推進各地區職業教育合作辦學,支持跨市、區招生培養,鼓勵學生學成后回原地區就業,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總之,遼寧省必須正確認識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產業結構、布局結構、師資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在職業教育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專業結構優化,注重布局結構的合理配置,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尋找到規模與質量、效益之間的最佳吻合點,以此促進遼寧省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振華.遼寧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合作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09(18).
[2]崔曉迪.現代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以天津市為例[J].教育與經濟,2013(1).
[3]沈超.就業·收入·和諧——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82.
[4]趙寶柱,曹曄,盛子強.中等職業教育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適應性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1).
[5]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叢珊珊.遼寧省高等職業教育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34.
[7]遼寧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2011-02-28].http://www.ln.gov.cn/zfxx/tjgb2/ln/201102/t20110228_628378.html.
[8]常雪梅.促進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J].高教與經濟,2010(1).
[9]孟慶國.我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2(19).
[10]教育部商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商業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發展30年[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