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蓉
【內容提要】社交媒體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交媒體生態環境下,極易產生輿論偏失。文章從傳播學的各要素對輿論偏失的原因進行了要素分析。并且對于輿論的引導及構建,提出了構建的方法,同時明確構建的關鍵點。
【關鍵詞】社交媒體 輿論 傳播要素 偏失 構建
曾一時,成都女司機隨意變道遭男司機暴打一事占據了各媒體的頭條。一次車輛變道,引發兩車競逐;女司機被暴力毆打,男司機則被刑拘;在毆打女司機現場,有一個其他車主將毆打的視頻放到網上后,輿論一邊倒的指責男司機。當警方公布完整車載視頻后,劇情卻發生了反轉,女司機的形象從受害者瞬間逆轉為“路霸”。一樁普通事故,在短短幾天歷經數次反轉后,還在持續發酵,從暴力行為到路怒癥,從不安全駕駛到人肉搜索出來的所謂既往道德污點,隨著輿論大勢的幾次反轉,變成一個說不清辨不明的輿論漩渦,牢牢占據著各大新聞網站頭條。而造成輿論偏失的原因就是今天探討的話題。社交媒體成為我們生活一部分,它可以造就輿論偏失,同樣我們也可以運用社交媒體,將輿論進行有效引導。
一、從社交媒體傳播要素分析導致輿論偏失的原因
隨著數字科技和全球網絡系統的發展和完善,網絡媒體得以迅速發展,特別是移動技術和智能終端的飛躍發展,新媒體也相應的快速發展,各式新媒體運用也出現在我們面前,微信、微博、貼吧、論壇、QQ等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各式社交媒體,每個網絡用戶都可以傳播信息。社會的重心正在由機構向個人轉移。媒體中心,也轉到移動互聯網新媒體時代。傳播手段日益豐富,帶來很多負能量的效應。
社交媒體有著傳統媒體不同的特性,導致傳播發生根本改變,極易產生輿論偏失。從傳播學各個要素在新媒體時代的改變,我們能夠發現輿論偏失的原因。
1.媒介分析
為什么先對媒介進行分析?因為社交媒體的環境土壤滋生輿論信息的偏差,這是導致輿論偏失的主要原因。社交媒體具有:超越時空局限性;大眾化,進入門檻低;溝通自由,交互性強;影響廣泛;多向傳播等等特性。這些特性造成輿論的偏失偏離。其中,交互性、多向性導致傳者和受眾身份模糊,傳播方向多向發散,是輿論偏失的主要誘因。
2.傳者分析
傳播者的素質和職業道德對輿論的偏失影響巨大。橫空出現的論壇、社區、SNS、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基于個人信息交流分享的社交媒體平臺成為生活的必須,而這恰好編織出一個鏈接全球的復雜網絡,也正是這些新媒介的出現,使得人人都能夠成為信息傳播者即草根媒體人,創造并傳播自己的信息。同樣由于新媒體“交互性”,使得受眾者在接受信息后,身份也可以轉化為傳播方。傳者的方向觀影響了輿論的方向;傳者的多樣影響了輿論多樣。傳播者的素質和職業道德對輿論的偏失有著很大關聯。社交媒體中傳者多樣性,可見輿論非常容易失衡。
3.內容分析
社交媒體中內容碎片化也是輿論偏失的緣由。快速、獵奇、簡單等等閱讀方式,造就信息內容碎片化,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一個不完整的內容傳給受眾,或者受眾簡單地篩選后,就粗暴的二次傳播甚至多次傳播都是輿論偏失的原因。前面講的成都女司機變道遭到毆打的案例,就是內容碎片化使得輿論偏失的原因。當然,網絡傳播由于時空限制比較少,在不同時段,不同空間下的完整內容,也會產生內容的“不完整”性。
4.受眾分析
多元化的社會,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不同年齡的形形色色的受眾,在一個完全開放、沒有時空限制的媒介環境下,接受的信息產生偏離失衡,就不足為奇,而這些受眾方還要受到自己角色、心理、目的、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如果他們再次轉化成傳播方之后,將信息二次發散傳播,甚至交互傳播,信息就會產生必然噪音和污染,輿論產生偏失,就非常“正常”。社交媒體最典型特征“交互性”,使得傳、受兩方的地位不停互轉。同時有一些基于信任建立的社交平臺,又使得傳播內容可信度“提升”,這些都將輿論引向偏離。
5.效果分析
綜上所述,在社交媒體環境中傳播方向、傳受雙方地位、時間空間、內容、傳播速度等等的質變,使得信息污染,噪音夾雜,傳播失衡,故而導致輿論偏失是必然的。
二、利用社交媒體進行輿論導向的構建
毋庸置疑,社交媒體作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須媒體,勢必也會對輿論產生深刻的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我們唯有積極利用其傳播特性,主動進行輿論導向的架構建立,才是正道。
1.關鍵點——“把關人”角色轉換和重新定位
傳統媒體時代,由于傳統媒體的自上向下單一傳播特性,“把關人”角色定位是管理者、公關者或領導附庸者。缺乏外部開發視角、自說自話,不考慮受眾的興趣和感受,只考慮領導視角。現在新媒體時代,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社交媒體的交互性,這個角色被重新定位和轉換。記住新媒體時代“把關人”角色是新媒體“主編”,它不需要公關者、管理者、附庸者,而是需要一個懂得新媒體的“主編”,從而控制運用新媒體,引導輿論走向。在互聯網新媒體生態環境下,他的職責是收集監督(輿情)、判斷(內容輕重),翻譯(正能量內容轉換傳播內容),運營(用什么樣方式包裝、運用什么樣的社交媒介途徑、傳播怎樣的效果)。“把關人”角色轉變和重新定位是輿論導向架構建立的首要點和關鍵點。
2.過程點——“主編”針對媒體特性積極引導
有了新媒體的“主編”,那么就要求了解社交媒體的傳播特性,做好過程引導。
首先,利用網絡搜索引擎進行輿情監控和分析。網絡時代有很多搜索引擎網站,百度、谷歌、360搜索等等。相關的網站也有輿情監控分析系統。利用關鍵詞搜索熱點和形成網絡頭條。關鍵詞是搜索引擎形成輿情分析的關鍵點,輿論的導向構建首先要求“主編”時時關注這些輿情,并全面了解掌控輿情、判斷輿情,以便引導輿論走勢。
其次,利用不同社交媒體傳播特征進行行之有效的引導。不同社交媒體,它的建立以及傳播深度、廣度都不一樣,新媒體“主編”,也就是把關人,要了解它們不同的傳播特征,有針對性引導。下面對于一些常用社交媒體進行一一分析。最大的社交傳播平臺是微博和微信。微博是天生的優秀傳播平臺,像是一個合唱團:有一個人作為領唱,同時這個領唱還帶領一群粉絲團員進行合唱,當然粉絲也可以不唱或者退出這個群體。微信最早定位是社交工具,它是基于朋友圈、同事圈、同學圈產生。或者賴于與你的電話聯系人、QQ好友,它像一個沙龍聚會。基于以上形象比喻,這兩個社交媒體的傳播特性就一目了然:微博重信息發散狀流動,它具有廣傳播、淺關系;微信重信息點對點流動,是深社交平臺。那么“主編”工作要做到:微博的引導在于微博主的控制,也就是博主的引導;微信的引導在于互動,在于你是否能進入“圈”;當然還有一些比較大的社交媒體,譬如:論壇。論壇的沉淀最重要。沉淀越久,你就在論壇越具號召力。“主編”要先對相關論壇進行選擇,再進行相關論壇注冊,進入論壇,拋出話題,討論話題,積累話題,引導話題。你在論壇中的時間越長,并且越積極,你的引導力就越大,同樣對輿論引導貢獻也越大。社交媒體有很多,但是不管是什么社交媒體,你所做的事都是一樣的,深入了解它的傳播特性,其后利用這個特性,為輿論服務。
最后,始終如一的正能量輿論宣揚。正能量的輿論,對人們信念、心理、意志力、行動等等,都有推動作用,是社會前進加油站。弘揚正能量,對于輿論正面引導作用,不用質疑。把關者每天要將“給力”的信息傳遞到社會,利用全媒體傳播到每個角落,這才是傳播的意義,也只有這樣才能對負面的輿論產生壓制的效果。一個只關注負能量的社會,肯定使全民意志消沉,沒有前進動力,對于輿論的引導非常不利。
3.核心點——新媒體傳播的法律法規建設和完善
現行傳播類法律法規是在傳統媒體時代建立,它對于傳統媒體管理比較嚴格,明確規范了傳統媒介中傳者、傳播主題、手段、內容等方面的權利義務。但現在,新媒體正逐漸占領人們的信息高地。它進入門檻低廉,又有技術手段支撐。每一個人都是傳播主體,對內容不加考究,隨意發言,甚至為博得眼球關注,夸大內容本性。一部多年以前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肯定跟不上網絡技術的飛躍發展。現階段各式社交媒體、自媒體泛濫,這部法律也已經跟不上前進的步伐。網絡開發性、虛擬性,信息多元化對于網絡傳播提出了新的規范要求。一樣的傳播兩個不同的尺度,肯定不利于輿論導向建立。新聞傳播也要有法治思維。信息傳播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要時刻銘記法律的管束,底線明確、規則明確、內容明確,權利義務明確,不造謠傳謠,讓正能量的內容成為主流。輿論導向建立,新媒體傳播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也必須重新傳播規劃調整,這是輿論導向構建的核心點。
社交媒體是現在人們生活一部分,它影響著輿論的導向,也會使輿論產生偏失。但是我們應正視它,不要抵觸它。要勇于接受這些新的傳播方式,運用這些新的傳播途徑,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做好把關人的工作,構建輿論導向新機制,讓其為輿論正能量所用。
參考文獻:
[1]張邁曾.傳播學引論[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73-75.
(作者單位:青島農業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 )
編輯: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