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艷紅
【摘要】雅托噶是蒙古族弦鳴樂器,演奏的樂曲被蒙古族人稱之為天樂,如何把其發揚廣大,本文作者結合實踐,從雅托噶起源入手,對雅托噶的結構、演奏方法、碼子的排列法、特殊定弦法、特殊轉調法等進行了分析探究,對于雅托噶的推廣宣傳有一定的價值。
【關鍵詞】雅托噶;演奏;定弦法
一、雅托噶的歷史淵源
雅托噶是蒙古族弦鳴樂器,彈撥類,又稱做“蒙古箏”。雅托噶在元代宮廷、民間已流行。南宋孟珙《蒙達備錄》云:“國王(指木華黎)出師,亦以女樂隨行……多以十四弦箏彈《大官樂》等曲。”當時已經有十三弦和十四弦箏與其并列存在。《元史·禮樂志》載:“宜樂之器,箏,如瑟……”。元世祖忽必烈欽定的《白翎雀》就是一首箏曲。元代詩人楊維禎,在《元宮詞》組詩中,這樣寫道:開國遺音樂府傳,白翎飛上十三弦。這里的“十三弦”,是指“十三弦箏”; “白翎”是指元代著名的箏曲《白翎雀》;《白翎雀》又稱《白翎鵲》、《答刺》、《倒喇》。白翎雀即百靈鳥,百靈鳥象征著純潔和吉祥,深為蒙古族人民所珍愛。《白翎雀》描寫的是思念家鄉草原的樂曲,說明雅托噶在元代已能獨奏;明、清以來,蒙古族民間、王府、寺廟中流行者弦數不一。宋、元時代,宮廷、民間、軍中已廣泛使用。流行于內蒙古、遼寧、吉林、云南等地。
雅托噶現由五弦已發展到十九根弦。據那仁格日樂老師說:道仍噶老人(現已90歲,最早在魯藝學習)看過鄂爾多斯人使用的五、六根弦的蒙古箏;發展到10根弦的時候,箏體還不是很大,好多愛好者還可以在馬背上,用柳條甩打和弦自彈自唱自娛自樂;發展到十二根弦箏時,弦的排列已經發生了大的變化(在后面的排列法中重點講到)。當時有個說法是:十二根弦表示十二個官位,不允許平民百姓使用此箏(見圖);
貧民只能使用十根弦的箏。地區分布也不盡相同,錫盟只有十二根弦,而伊克昭盟十弦、十二、三弦均有,烏蘭察布盟使用十三弦、十四弦箏,錫林郭勒盟十二弦箏,云南麗江十四弦箏,呼市十九弦箏等。現主要在鄂爾多斯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一帶流行。鄂爾多斯草原還保留著祭祀成吉思汗的十二支古老的雅托噶曲;錫林郭勒草原的一些王府樂班,其雅托噶從元代傳承至今,韻味古樸。扎木蘇就是王府彈奏雅托噶的能手,是扎木蘇家族的第五代傳人。他曾在內蒙古藝術學校(現今內蒙古藝術學院)任教,培養了一批批雅托噶新秀,使雅托噶得以傳承和發展。雅托噶除用于王府樂班外,在民間也流行久遠,深為牧民所喜愛。王府和民間并存,并互相影響,特別是民間流行的十弦蒙古箏,在不斷演奏當地民歌小調中形成雅托噶粗獷樸素的風格特色,是草原器樂音樂文化中又一個代表性樂器。蒙古族人稱雅托噶為——天樂。所以,一些地區的蒙古族樂手演奏之前,都要祈禱、洗手,以示敬意。
現在,雅托噶隨著社會的發展、聽者的需求,已發展到了十六、十九根弦。這里特別提到一位中國古箏屆著名的演奏家、教育家、理論家娜仁格日勒老師。娜仁格日勒:女、1939年出生于內蒙古興安盟,蒙古族的驕傲。她是建國后培養出的第一代蒙古族雅托噶演奏家、教育家和理論家,也是當代雅托噶的傳承人,她從師于趙玉齋、曹正、扎木蘇等中國古箏大師。現任內蒙古大學副會長、中國北方草原音樂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為了挽救瀕臨失傳的雅托噶,她從1985年起對雅托噶進行全面的改革,發展到了今天的十九根弦的雅托噶。
二、雅托噶的結構
雅托噶的結構、音階排列、演奏風格等和漢族箏不同,是中國箏的一個流派。
古老的雅托噶:
改革后的十九弦雅托噶:
琴體多用整塊木料挖制,蓋拱形木板為面,長130-160厘米。底之左、中、右各開“一”字形音窗,四周及琴面兩端鑲嵌云卷圖案或全龍圖像為飾。張絲弦或羊腸弦,一弦一柱,移動弦柱可以調音。按五聲音階定弦,,其音色粗獷、洪亮。娜仁格日勒老師在改革中保留了原雅托噶的演奏風格和特點,具有濃烈而古老的蒙古民族風韻;并吸收了漢族古箏的許多優點,使之表現力更加豐富和完善。由于,上述的改進,因此演奏的曲目也得到了擴大,并在演奏手法上也豐富了許多。
三、雅托噶的演奏技藝
雅托噶在演奏中,主要是用右手的大拇指托、劈和食指勾、挑等方式技巧,來演奏單聲部樂曲。而錫林郭勒盟民間藝人則除用大、食指八度、四度、五度應弦技巧外,還用大拇指上、下掃弦的方法達到加強力度、變換情緒、突出風格等效果。伊克昭盟民間藝人則用大拇指和食指同時向同方向托挑的技巧,也演奏出八度、五度和音,起到了加強力度、變換情緒、突出風格之目的。至于左手的按、揉、滑、顫等基本技巧,大致同于漢族古箏基本技巧相同。
(一)演奏十二根線雅托噶的運指范圍分為三個音區
1.潮爾部:是指中部的音區部位。在這一音區里最集中地發揮蒙古箏上特有的八度、五度、四度和音、和弦、應弦、掃弦等特殊的技巧。
2.邊四:指的是雅托噶(高5)(高3)(高2)(高1)音區部位,也是蒙古箏中使用大拇指彈單音或裝飾音的部位。
3.引三:即指雅托噶(低6)3 6音區部位,是使用食指彈單音或四度、五度和音的部位。雅托噶運指范圍是適應和演唱蒙古族調式音樂的需要而特定的三個音區劃分。這種排列有以下兩個方便作用:
(1)弦音的距離關系上講,使大拇指、食指兩個指的撥弦運指具備了方便條件,因為蒙古箏的傳統演奏技法是只用大拇指和食指兩個指法技巧的。
(2)從和音、和弦排列關系等上看,對于蒙古箏在移柱轉調上也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這樣的排列法可以看出雅托噶的特殊排列定弦都是為了它能順手地演奏獨特的蒙古族調式音樂的表現力而摸索出來的運指方法。演奏雅托噶時民間藝人大多數把指甲戴在手指的前面,但也有個別藝人把指甲戴在手指后面或不戴指甲。雅托噶曲目的演奏中走馬節奏使用頻繁,主要用以表現駿馬奔馳的形象,就如同牧人騎上駿馬,在遼闊的草原上不緊不慢地奔跑著的情景。
(二)演奏十九根弦雅托噶的運指范圍分為三個音區
由于弦的增加,破壞了原來的弦的排列法,所以,我們可以由里到外依次稱之為:基本部分;潮爾部分(小潮爾、大潮爾);輔助部分。
四、雅托噶碼子的排列法(雅托噶與漢箏對比):
雅托噶的碼子不像漢族箏一樣,弦碼一一對應排開的,而是,根據需要特殊對應的。例如,一號碼子對應的是漢箏的第九根弦,并安置在輔助部分(共四根弦)的第一根弦(由高音到低音)的位置;第十二根弦從小潮爾的碼子里選一個,并安置在輔助部分的第二根弦的位置;第十四根弦從大潮爾的碼子里選一個,安置在輔助部分的第三根弦的位置;第十七根弦用本碼即可,并安置在輔助部分的第四根弦的位置,既最外邊。其余弦由低號碼子與剩余弦一一對應(由高音到低音的順序)排開。
這樣排列是為了和弦音的集中排列;也便于彈奏的各種技巧(掃、撥、敲等技巧)。
五、雅托噶的特殊定弦法
(一)先調相同音為原則。
(二)基礎調D調音準必須好。
(三)碼子往右移動音則高;往左移動音則低。
(四)定弦時先定dao音;其他類推。
(五)抓碼子時,拇指、中指在弦的里側;食指在弦的外側。
(六)弦與箏頭、箏尾是垂直的,否則碼子不穩、音也會不準。定完弦可以站在箏的一端,去觀察弦是否與箏頭、箏尾垂直。
(七)6與1和3與5之間距離寬一些,便于移動碼子轉調;純四度出碼子間距離更大一些,以便9、12、14、17根弦在最外側插空對號入座。最后,大二度、小三度、純四度、純五度排列,間距越來越大。
(八)第17根弦的碼子置于最外側,一定固定好。
(九)前四根弦由于細,最初定弦時,去掉碼子定弦,定到一定程度,然后再放置好碼子。
(十)定完弦后,固定調、首調各唱一遍:一是確定音準;二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熟練使用固定調、首調唱名法)。
(十一)最后,把定好弦的雅托噶置于陰涼、干燥處,避免暴曬,否則會熱漲或冷縮,而導致跑律。
六、雅托噶的特殊轉調法
(一)五聲和七聲調號的對比及用途
1.五聲調時用了“b”號是為了它本身的上屬調的“mi”音;而七聲調時用“#”號是為了它本身的上屬調的“si“音。
2.五聲調時用了“#”號是為了它本身的下屬調的“do”音;而七聲調時用“b”號是為了它本身的下屬調的“fa“音。
(二)轉調規律
1.#號調時:當一個調向它上屬調轉調時,那么,就要把本調的“mi”音的碼子向右移動半個音;若這個調向它下屬調轉調,就要把本調的“mi”音的碼子向左移動半個音。
2.b號調時:當一個調向它上屬調轉調時,那么,就要把本調“do”音的碼子向左移動半個音;若這個調向它下屬調轉調,就要把本調的“do”音的碼子向右移動半個音(見附頁)。
3.轉調實際應用:
(1)左手動碼子,右手就壓在碼子右側,用四指幫助提弦。
(2)左手抓碼子時,拇指、無名指處在弦的里側,食指、中指處在下根弦的上方和下方。
結語
綜上分析,雅托噶的聲音古樸、柔美,如同天籟之音;奏法豐富多樣;琴弦排列奇特;定弦轉調個性;體積小而輕,是便攜式的樂器。這樣優秀的樂器即將瀕臨失傳,我強烈呼吁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同胞,伸出援助之手,來挽救這蒙古族人稱之為天樂的雅托噶吧!
參考文獻
[1]額爾敦;雅托噶文獻考;《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 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