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赟韻 冷靜

【摘要】本文選取根據區域音樂作品改編的鋼琴曲《夕陽簫鼓》作為重點研究對象,不拘泥于從作品本身的分析論證,而是從淵源說、意境說,和技巧說等直接關系到作品表現力的著眼點對作品進行具有區域音樂研究視角的分析,為研究作品打開了新的路徑,以此得出更加深刻的結論。
【關鍵詞】蘇南音樂;《夕陽簫鼓》;旋律;和聲;織體
蘇南音樂與鋼琴語匯交融風格及形態的研究是屬于區域音樂文化的研究范疇,區域音樂文化的研究也可以看作音樂文化地理學的一個分支。[1]它是把研究區域內的本土音樂文化和外來樂器鋼琴如何融合及融合的風格和形態作為研究對象,挖掘文化內涵的一種研究視角。
本文選取根據區域音樂作品改編的鋼琴曲《夕陽簫鼓》作為重點研究對象,不拘泥于從作品本身的分析論證,而是從淵源說、內容說,和技巧說等直接關系到作品表現力的著眼點對作品進行具有區域音樂研究視角的分析,為研究作品打開了新的路徑,以此得出更加深刻的結論。
一、淵源說
《夕陽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這是一首著名的漢族琵琶傳統文曲,明清就早已流傳了,該曲名最早見于清姚燮(1805~1864)的《今樂考證》。樂譜最早見于鞠士林(1820年前)與吳畹卿(1875年)的手抄本,后期每種傳譜的分段不一。此曲的改編直接以表現江南美景的風姿各異為主要內容,并在改編上繼承了蘇南音樂的傳統,影響深遠,深受海內外華人的摯愛,這是一次成功的改編,同時對包括鋼琴改編曲在內的后來的改編也產生了直接影響。
黎英海先生根據此古曲創作了鋼琴獨奏曲《夕陽簫鼓》,它不僅在表現內容上對原曲中的意境進行了完美的展現,還利用鋼琴的豐富表現力拓展了原作的文化內涵,充分的表現出蘇南音樂的溫婉抒情的特性,是中西音樂交融的成功典范。
二、意境說
從上文中可見鋼琴曲《夕陽簫鼓》的改編基本是按照古曲《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和表現內容來考慮的,此曲主要描繪了江南月夜春色迤邐的意境。史上對于此曲的意境飽有爭議,有人認為意境來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但實與詩句中的情形相去甚遠。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基本是以唐代詩人張若熙的《春江花月夜》為主要表現內容。這首詩以孤篇之勢雄冠盛唐,曾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盵2]由此可見這首詩的影響力。詩作者以景寄情,通過描述月夜的江南美景來抒發個人的思鄉之情,進而上升到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兼有“小”我的抒情美感和“大”我的氣勢磅礴,屬于情懷與氣魄皆有的上乘之作。
樂曲開頭模仿鼓聲由遠及近,由慢漸快;接著用鋼琴的裝飾音和華彩寫法模擬琵琶刮奏進入再引入柔和的奏出簫聲與絲竹樂合奏出主題,典雅抒情,極富蘇南音樂風格。中部為了表現江水激蕩,水流湍急,船夫搖櫓的歡暢場面,黎先生用鋼琴的顫音、琶音和八度等音型來模仿琵琶的輪指、滾奏,音色清雅又不乏激情。除此以外還在第三段中運用快速下行的琶音織體模仿箏的刮奏,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織體寫作手法大大提升了鋼琴的表現力。全曲在音色安排上模仿琵琶等其它絲竹民族樂器的音色,突出空靈典雅的音色,多聲部的不同音色的對比,加之整個音樂忠實于絲竹音樂等民族樂器的清淡抒情的意境,雖有激情但卻優雅依舊,表現了典型的蘇南音樂清麗脫俗,優美流暢的音樂風格。
對于作品的提高意境的表現力還可關注的方面在于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氣韻感的培養。這首《夕陽簫鼓》清新高遠,時而氣息悠長,時而氣流湍急。全曲充滿了中國散板音樂的特性,必須在演奏中掌握了氣息的運用,將具有中國特色的旋律,和聲等音樂要素的感受力融合于中國民族音樂的氣韻之中,才能夠更好的表現作品“清、高、淡、遠”的意境,反映蘇南音樂的特性。
三、技巧說
黎英海先生改編的鋼琴曲《夕陽簫鼓》保留了原曲以表現江南美景,進而寫意抒發對人生哲學思考的音樂內容。無論從創作手法還是演奏手法的運用上都體現了蘇南音樂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以下的方面略觀一二。
(一)創作手法
主題的旋律本來自于古曲的曲調,旋律優美,起伏平緩,鮮有大跳,是典型的五聲音階加入模進的旋律,這種主題樣式在蘇南音樂主題中屢見不鮮。如:《茉莉花》等。最有新意的是每個樂句之間的連接運用的音符都相同,俗稱“魚咬尾”。[4]此種精心的寫作安排,就是想使旋律曲調更加柔和優美,表現了蘇南音樂委婉抒情的特性。其中伴奏柔和,伴奏音型基本不用柱式和弦等力量較大的音型樣式,而采用分解琶音的音型樣式,突出柔和清新的音響效果。接著的變奏一也是運用琶音式音型模仿箏的刮奏,旋律鑲嵌其中,或只用稍有力度的八度,音響清雅。我們可以看出從伴奏型的使用上,大部分都運用裝飾音、琶音等音型再現絲竹音樂和江南音樂的柔和輕薄的音響特性。
從樂曲的結構上來看是主題+變奏的形式,柔和的主題經過豐富的支聲手法,營造出優美雅致的,又具有生命力的民族特色的作品。這種變奏來發展旋律的手法在一些中國作品以及蘇南音樂作品中也經常用到,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再從節奏的角度看,全曲變化多端但節律有致。樂曲是散-慢-中-快-散的節奏模式,[3]散板向來是中國作品鮮明的特點,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格。樂曲中時有散板,時又以段落統一的律動穿插其中,再加之氣韻,增加對比,結構已不至于松散,產生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從和聲織體角度來分析,樂曲基本是以商調式為主,沿用了中國作品慣用的五聲調式,性格柔和優美,盡顯江南音樂的特性。和聲方面作者多用空五度和弦[5],如引子中的主題片斷、變奏三和變奏五等段落都運用了這種和弦。在音響效果方面,這種空五度和弦由于缺少三和弦的中音,聽起來會比較輕薄,但是正是此效果能更好的表達原作的空靈脫俗的意境。除了大量運用空五度和弦以外,作品中還多用了平行五度旋律、二度三度和弦以及琶音和弦等極具中國特色和五聲調式效果的和弦。通過這些和弦的運用有效的減少了功能性,使中國民族特色及江南音樂的特性得到加強。最后可以看出作者在織體的運用上多以模仿民族樂器音色和保持中國民族音樂特點的思路出發,如在變奏一中上文已提到了運用了模仿箏的刮奏的下行分解和弦式的織體,變奏二中用顫音和六連音重復樂句模仿琵琶的滾奏和輪指,以及在高潮處運用的八度與單音相間的表現漁夫搖櫓的動作,這些織體都是為了表現江南美景和生活場面服務的,具有典型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
(二)演奏手法
作品的音色控制在演奏這首作品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樂曲給人以清雅空靈的感受,因此觸鍵需以放松為主,指尖觸鍵面較小,音色力求圓潤透明,清晰又連貫。主題旋律古樸抒情,因為結合模仿琵琶的音響效果,需要演奏得深邃和歌唱,右手下鍵要深,左手的伴奏要柔和清淡。其它的變奏部分要突出主旋律的線條感,伴奏部分充分發揮想象,努力和江南絲竹原作中的不同的樂器的音色靠近。從總體上來說,琶音的快速分解和弦織體通常要下鍵速度加快,營造出“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響效果。另一個演奏要點是對節奏的把控能力,全曲是變速度段落加散板的處理,我們在演奏中運用氣韻的處理彈奏散板,節奏統一的段落一定做到韻律規整,特別注意散板和節奏相對穩定的段落的銜接要自然,盡量做到樂曲既有自由處理又不失整體感。最后一個演奏要點我認為是全曲情緒的把握,這首作品沿承了江南音樂平緩的個性,在整體的情緒上講究平穩中有高潮,情感高遠淡泊,高潮處以速度的加快表達,不用特別關注于力度的增強,適當的加強力度尚可,以免破壞蘇南題材音樂的優雅抒情的風格。
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出,從區域音樂特性的視角去分析音樂作品,可以從音樂內容、音樂本體、創作背景和演奏技巧等諸多方面發現區域音樂特性的共同點。作為蘇南音樂與鋼琴語匯交融風格及形態的研究課題的系列論文,結合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得出作品的內容通常表現了蘇南的美景和人民的生活;蘇南題材鋼琴改編曲也經常以蘇南民歌和器樂作品作為改編題材,凸顯了地域音樂風格:蘇南音樂主題旋律多為平緩進行,委婉抒情;以中國民族五聲調式為主,和聲進行多用二度三度五度音程,創造了民族化和聲效果;許多蘇南音樂題材的作品音響模仿蘇南民歌和江南民樂為主,音響典雅清淡,情緒含蓄;織體上的改編也多以模仿盛行于江南地區的民樂,演奏中可以模仿民族器樂的奏法,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蔡際洲.音樂文化與地理空間——近三十年來的區域音樂文化研究[J].音樂研究,2011(3):6.
[2]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唐詩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
[3]方岳民.夕陽簫鼓從琵琶曲到鋼琴曲的文化衍變[J].音樂探索,2006(2):21.
[4][5]禹永一.古曲新聲華夏神韻——析黎英海鋼琴曲《夕陽簫鼓》的音樂創作[J].中國音樂,2013(1):157,160.
作者簡介:趙赟韻(1978—),女,天津人,碩士,副教授,現工作于蘇州科技學院音樂學院,主要從事鋼琴教學與研究;冷靜,江蘇南京人,音樂學學士,蘇州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