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
摘要:根據當前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現狀分析,筆者認為,提高教師素質,以良好師生關系激勵學生,是提高德育課教學效果的根本途徑;加快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為德育教師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是搞好德育課教學工作的根本方法。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探討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指出:“中職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職業道德和職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陣地。”據調查,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許多德育課存在內容單調乏味,課堂沉悶現象;教師缺乏激情,學生缺少主動性、積極性,厭學、逃課現象比較普遍;學生對待作業考試無所謂,考試成績較差等。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增強德育課教學實效,真正實現其育人教化功能,是當前擺在每一位德育課教師面前的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一、德育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一)教師素質不高。教師的“主導作用”,決定了教師的“教”始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是教師知識面狹窄。德育課是屬于綜合性的社會學科,概念較多,而且比較復雜、抽象。這就要求德育課教師要具備豐富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必要的科學知識和對社會現象有較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分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二是教師對時政變化不夠敏感。德育課要“貼近時代、貼近生活”,必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如果教學過程缺乏時政資料的收集和教學引入,必然造成“理論空洞”。
(二)教學缺乏藝術。教學是一門藝術,是創造性勞動,德育教師必須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特點進行教學。德育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理論知識,還要有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的教學技巧;不僅要懂得教育學、心理學,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論運用于實踐。由于一些學校一些教師沒有認真學習貫徹新的《大綱》精神,一直沿用傳統教學模式,采取“填鴨式”、“一言堂”的教學方法,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忽視教學活動的雙向性,教學模式僵化單一等。
(三)德育課得不到足夠重視。事實上,德育課在許多中職學校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一方面,中職教育重專業課、輕文化課,重技能、輕理論的思想比較突出,師生輕視德育課現象也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研究薄弱,德育教師缺乏足夠的教學指導。
二、提高德育課教學效果的基本條件
(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首先,德育課教師要有組織課堂教學、指導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基本功。這是一個把教學理論、業務知識、教學方法及教育機制等因素有機地融為一體的能力。其次要具有運用語言藝術的能力和基本功。教學語言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在運用教學語言時應力求做到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的統一。德育課教學以明理為基本方法,教師的語言應簡明、準確,有條有理,邏輯性強。在闡明理論觀點時,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在聯系實際時,應力求真實感人,生動形象;啟發學生思維時的教學語言要富于思辨性、哲理性。這是德育課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
(二)教師要有良好的政治品質和人格。德育課教師要有堅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在新的形勢下,德育課教師如果沒有積極進取、奮力開拓的精神是難以勝任這門課程的。為人師表是我國師德的優良傳統,教師是學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德育課教師一旦失去了學生在道德上的信任,他的一切教育都將喪失說服力。因此,德育課教師要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學生,使他們領悟做人的道理,同時,也使學生樂于上德育課,從深層次上增強德育課教學的吸引力。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友善的,它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礎上。德育課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積極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具體到教學過程中,應多給學生以激勵和贊揚,這樣,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又有利于學生產生更加強烈的學習愿望。教學要以激勵為主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是經過教育實踐經驗和心理學證實的正確的教育行為準則。
三、提高德育課教學效果的根本辦法
(一)改進豐富教學內容。第一,增加實踐活動內容。根據教學進程,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一定的社會調查、參觀、社會服務,還可安排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總結等。第二,增加時政新聞知識。教師及時把國內外以及身邊新近發生的重要事件與所學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不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論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使學生易于理解記憶,而且還可以讓學生長知識、長見聞,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和思辨能力,這是學生非常樂意的事情。第三,適時增加專題選修課。根據社會發展,教師要注意及時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適當增加選修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近兩年來,我校利用專門時間開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國際形勢”等專題講座,學生熱情高、興趣濃、思維活躍、氣氛熱烈,極大地增強了德育課的教學效果。
(二)重視運用教學藝術。實踐證明,相同的教學內容,常常會引發不同的學習態度,導致不同的學習效果,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的教學藝術。德育課教師只有不斷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改變“填鴨式”、“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才能增強德育課教學效果。
首先,重視課堂導入藝術。一堂好課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的序幕。開講得好,能先聲奪人,激發起強烈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起“探究反射”。開講一般從“情、趣、疑”入手。教師應以飽滿的激情、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方式,導入新課,達到醞釀情緒,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維的開端和啟動器。趣是激發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它能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高度活躍。其次,重點抓住教學的主體環節,以靈活的教學方法點撥釋疑,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導入后,只有通過點撥釋疑,才能使學生在解開疑團的基礎上,切實掌握知識,提高認識能力,才能使得學生的學習進一步深入下去。
其次,應用好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教學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啟發,激發學生去探索問題,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種方法。研究式教學法,它是在克服傳統“注入式”、“一言堂”缺點的基礎上出現在課堂的一種民主教學形式,正如茶館中對談的顧客一樣,師生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進行教學,因而課堂形式顯得活躍、靈活、輕松、自由。當然,好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教師應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經驗,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選用、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
(三)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為搞好德育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德育課教師要恰當地使用電影、錄像、幻燈、照片、錄音及計算機等現代科技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通過事先制作好的視聽材料取代教師的口講手寫進行教學,它比傳統的教師口講手寫教學具有更多的優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電教設備在課堂上創設一種具體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從而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總之,德育課是一門極為復雜的人文學科,它既有嚴謹的科學性,又需要有生動活潑的實踐方法,大有學問可做。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發展,必須進一步提高德育課教師素質,必須不斷進行教學探討和研究,必須深化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