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欣
【摘要】本文從音樂審美的客體、感知、體驗三個角度出發,重點闡述了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批判 并融合實踐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從而闡述新的音樂教育文化建構。
【關鍵詞】審美;實踐;客體;感知;體驗
前言
審美為核心的音樂哲學由來已久,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到80年代發展成熟,再至90年代發展到達巔峰,這一哲學理念和哲學思想始終貫穿整個音樂界,然而到了90年代后期,人們欣賞音樂的方向以及看待音樂哲學的角度逐漸偏向“實踐音樂核心”,由此實踐音樂教育誕生,并伴隨愛莉.奧特的論《音樂種種問題:一種新的音樂教育哲學》一書形成新的音樂教育學派。這不禁讓人深思,原有的音樂審美哲學怎么了,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什么問題,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真的適合音樂教育的發展嗎,因此本文就以批評“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為題引,在此基礎上依托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建構新的培養方式。
一、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批判
從客觀上看,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在于對美好音樂的賞析以及評論,從主觀上看,這一教育模式在于對受眾客體、感知、體驗的傳達,這二點也是審美音樂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實踐音樂教育學派從這三點對此音樂教育模式進行了批判。
(一)音樂作為客體的概念批判
“客體”的名詞翻譯為“即包括客觀存在,又可以主觀感知事物”,實踐音樂教育者認為,審美音樂將“音樂”和“音樂”作品融合成“客體”,其中即存在對音樂本身藝術特性的認可,同時也包含對音樂作品的銷售、數量、受眾接受范圍的認可,因此審美音樂更偏向于受眾的“感知”,而忽略了其中的創造過程。實踐音樂教育者認為,音樂本身的魅力在于創造,教育本身的魅力在于培養創造能力,而單獨的以“客體”的角度進行音樂教育培養時錯誤的,因此他們提出了新的音樂哲學理念“創造美學”,并將其應用在實踐教育中。
(二)音樂作為感知的概念批判
審美音樂教育是通過客體的感知聆聽音樂的形式,與道德的、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政治的、現實的,或其它非音樂結構性之問的聯系就是“非音樂性”的聆聽,審美聆聽是一種純粹的感知。這種感知能力很適合對音樂的鑒賞,但并不適合對世界當中各種音樂符號、創造以及模式形成進行捕述,因此它可以作為一種完美的標準化的假設形式存在,但是并不能作為具體的抽象的真實教育手段。
(三)音樂審美體驗概念批判
審美音樂教育認為“體驗的價值來源于它自身的、內在的、自給自足的本質,審美體驗為非功利性的目的服務,它是一種本質上自為的體驗?!钡珜嵺`音樂教育者認為,這樣的音樂教育是不能夠引發聽者真實的情感的,并且音樂能做的并不僅是反映感覺的普遍形式,而是一種更廣泛的思維體系和思維特征。
實踐音樂教育從創造能力、教育手段、思維體系二個方向反駁了審美教育的概念,其自身的理論核心在于對音樂教育系統的完善以及對音樂教學手段的完善,但從作者本身來看無論是審美教育體系還是實踐教育體系,其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優點與弊端,并不能全盤的否定與肯定,因此想要建立正確的音樂教育文化建構,就應當海乃百川,匯總所有教育領域中的優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二、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建構
哲學本身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思想”,有直接的關聯,是事物普遍反映的基本情況,哲學說起來深奧,但放在現實當巾則相對簡單,我們可以講哲學看做是事物發展過程當巾基本存在的問題和普遍反映的價值。了解這一點,我們就能夠從音樂本身的哲學思考出發來滲析“音樂審美教育和實踐教育”。
音樂的審美教育的重點在對客體的認知、對音樂的感知以及受眾對音樂的體驗,實踐教育的重點在于創造、手段、思維。一個偏重于客觀存在的普遍價值,一個偏重主觀存在的理性訴求,作者認為現實音樂教育應當對二者都有一定的傾向。例如:前文巾提到審美教育偏離r對創造的培養,注重音樂的實現價值,作者認為這二者并不矛盾,音樂是需要創造,但是在創造過程巾也應當考慮受眾的任何和存在的價值,如近年來出現的一些“神曲”其自身并沒有什么音樂藝術和創造因數,但是因為滿足了多數人的“感知”,因此變得非常有市場,在社會上存在價值,這既不符合審美音樂教育的思想也不符合實踐教育的思想,但其符合社會發展的思想。因此綜合來看,并沒有哪一種教育形式是最合適的,而是要將其放人到社會當中,用產生的價值理念去反應其存在是否合理,審美音樂教育之所以沒落,并不是實踐音樂教育有多么完美,只是其自身已經不適合這個社會與時代的發展了。如果讓作者從哲學的角度對此進行總結,那么結論應為“教育本身是社會復雜屬性中的重要分支,即因理論脫離于社會之外,又因價值融合于社會之巾,因此所有針對音樂的教育都需要從其理論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方向出發”。
三、結論
哲學沒有對錯,理論也沒有對錯,所存在和毀滅的原因都是基于社會環境的變遷,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因此在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能偏離對事物本項的認知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