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孝
【摘要】語文教師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民主和諧的語文課堂,同時克服閱讀教學中的貪多求全,緊扣單元訓練重點,堅持一課一得,如果這樣,就能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構建 高效 課堂 興趣 民主 和諧 克服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031-01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不知道為什么而出發。”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各級政府三令五申要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但另一方面,社會評價學校辦得好不好,又把學校的升學率作為一個重要的參數,因此,任何學校都只能把教學質量視為生命。怎樣才能做到既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提高教學質量呢?這無疑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經過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我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師只有把課堂當作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才能做到既可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又可提高教學質量。筆者認為,要得到高效率的語文課堂,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興趣的培養在于知識的魅力和語言藝術的正確誘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參與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來,才能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探索合作能力得到培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設計別具魅力的導語,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別具魅力的導語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乃至提高整堂課的教學效率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沁園春·雪》的導語設計:“同學們,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詩詞,以其博大恢宏的激情,成為當代文壇個性強烈、色彩斑斕的絕唱。吟誦豪放之作,令人熱血沸騰、精神昂揚。《沁園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氣魄之作,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詞壇,去感受偉人的豪放。”這樣的導語,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調動、感染和熏陶,也就會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2.適時鼓勵,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語文課上,老師要留心觀察,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了預習任務;老師的提問誰能給予準確的回答;誰的朗讀水平高;誰能準確復述故事等。老師對表現好的同學予以鼓勵,不失時機地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成功,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師要善于質疑,激活學生的思維。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教師對問題的設計與提出的目的在于給學生一個范例,使學生明確“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教師提問最好不按定勢思維從正面設問,而是從側面入手,引導學生從更寬泛的意義上去思考問題。如學習《孔乙己》時,對主題的挖掘可以這樣提問:“‘孔乙己的悲劇是孔乙己一人造成的,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表面從責任追究入手,更多關注情節,引發學生的強烈興趣,通過對作品的分析,最終解決核心問題。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設問題的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不斷質疑和探究的興趣。
總之,語文老師要因材施教,不斷更新教學方法,這樣,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語文課堂。
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看來,語文課堂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環境必不可少。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采用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讓學生自己敞開胸懷,盡情地談論自己的觀點。如《楊修之死》的教學設計,可用小組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具體設計是:教師先將全班分成兩個大組,民主推薦組長,然后宣布競賽規則,再進行競賽。教師可設置以下內容:一是必答題,主要內容是課文字詞和作家作品等語文基礎知識;二是搶答題,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和寫作順序;三是復述故事,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四是展開辯論,一組為正方,觀點是“楊修恃才放曠,終至殺身之禍。”另一組為反方,觀點是“曹操忌才妒賢,處死楊修消除隱患。”從而挖掘文章主題;五是由組長總結曹操、楊修的性格特征;六是教師評價,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決出勝負方。通過這種競賽的方式,創設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在寬松的氣氛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揚民主教學思想,讓學生始終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境,無拘無束,敢疑敢問,敢說敢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民主程度越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也就越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就越高,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三、克服閱讀教學的貪多求全。
多年來,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存在著一個較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在短短的一堂課內,對作者簡介、字詞理解、段落大意、寫作方法、中心思想、拓展訓練等什么都講,面面俱到,和和尚念經一樣,無休止地重復。這種方法,貪多求全,得不償失,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課堂教學效率極低。因此,要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就得堅持一課一得。
根據語文學科的性質,對于閱讀教學,我們既要讓學生悟到作品的思想情感,從而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又要讓學生掌握到一定的寫作藝術技巧,以指導學生的寫作實踐,還要讓學生感受到作品語言的精妙,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這些目標要在某一堂課或每一節課去實現是不可能的。我們應根據教材的編排、作品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進行細化和分解,每一堂課都能重點實施完成一種教學目標,這樣經過一學月、一學期、一學年、一個初中階段,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就一定會有較大的增長,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也會得到提高,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一定會逐步形成。以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為例,第一單元要讓學生通過文章的學習,感受到成長的煩惱與愉悅,培養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體味文章情感的能力;第二單元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教會學生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第三單元教會學生怎樣理清作者的思路,怎樣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第四單元教會學生怎樣品味并積累優美的語言;第五單元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壯志豪情,培養學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第六單元培養學生善待生命的情感,訓練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發表自己的見解的能力。像這樣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定會大幅度提升。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不斷學習,努力探索。“采他山之玉,納百家之長。”我們只要具備探索創新的精神,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向四十五鐘要質量,減負提質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