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蘭
【摘要】目前,中山市中考質量評價方案中,總分C等分數線的考生人數在對學校中考評價中是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因而C等臨界學生的轉化就成為了中山市初中學校教育中一個尤為重要的問題,本文闡述了C等臨界生出現的背景含義、形成原因并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從學習評價方面來探討C等臨界生轉化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C等臨界生 轉化 學習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089-02
一、英語C等臨界生稱號產生的背景及其學習表現
目前,中山市中考質量評價方案中,總分C等分數以上的考生人數是學校中考質量評價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總分C等的分數線的劃分為全市考生總人數的85%的考生分數定為C等線的達標分數,而學校中考質量評價獲一等獎的重要條件之一為總分C等以上考生超過學校考生人數的85%。C等臨界生指成績瀕臨C等線上下浮動的C等潛能學生。可以說,英語C等臨界生是目前教育體系對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制下的產物。然而C等臨界生,也是我們通常而言的“英語學困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它的轉化對于整個教育教學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C等臨界生在學習方面具體的表現為課堂上容易開小差,注意力難以集中,課堂較少甚至不會思考問題,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應付作業,無英語學習動力。各種英語技能相對薄弱,掌握知識的速度較慢。
二、C等臨界生形成的原因
1.對英語不感興趣,學習動機不強。2.自控力差,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3.缺乏自信心。考試常落后于其他同學,常經受挫敗感,易出現自暴自棄,無所謂的自我保護心理。
三、原因分析
目前,大部分教育教學評價獎勵制度目的在于彰顯學生的“優秀”,更多關注了優秀生。而往往,這些評價獎勵條件于C等臨界生而言遙不可及,對C等臨界生并未起到鼓勵促進的作用,反而無形中凸顯了C等臨界生的“落后”。在這樣的評價機制下,長期籠罩于失敗之中的學困生缺失來自外界的認知感,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這樣的評價制度,一定程度加大了兩極分化的情況,讓C等臨界生更為“臨界”,學困生更為“學困”。
四、轉化的有效對策:以評促學
(一)分層評價
合適的教育就是指順應學生差異,適合于不同學生的不同教育方式以及不同評價方式。學生與學生之間存有差異,并且這種差異是客觀現象,因此教育的前提是承認差異。評價只有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進行不同層次的評價,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分層評價簡而言之就是讓學生與和自己同一層次的學生進行競爭。目前的期中期末試等階段性評價中,采用最多的評價方式是學習結果評價,而考分又是目前衡量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依據,因此結果性評價又具體體現為分數評價。該種評價方式最為簡單的常用評價方式為口頭表揚。青少年的自我認可相當一部分來源于外界的肯定認可,因此該評價手段雖簡單卻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重要方式。傳統的考分評價中,教師在考試評價時往往會表揚在班級排名前列的學生或是達到優秀分數線的學生。這種評價制度的不公平在于忽視學生本身的差異,把所有的學生用同一分數線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讓C等臨界生一次次地與掌聲無緣,一次次地感受失敗,一次次地得不到認可,他們也就逐漸失去自信,進而自卑,失去希望,甚至絕望,那么表現得無所謂進而放棄,也就是他們所能選擇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其實,C等臨界生也有權利得到掌聲而且他們也更需要得到別人的掌聲。分層評價,同等層次學生進行競爭,難度小,只要認真一點點就可以排到學習小組前列,這樣只要跳一跳就可以夠得著,讓C等臨界生,也看到努力的結果,看到進步,也看到未來的希望,更有助于調動C等臨界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根據班級學生英語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分為不同等級的學習小組,每一次進行考分評價時,在分層后的學習小組進行評價,按照分數的高低在同一層次小組內排名次,試卷講評前的評價中,教師肯定表揚每個層次小組中至少一半的學生。那么,他們每兩個人只需要打敗一個對手就可以獲得同學們的掌聲。“本組季軍是……,亞軍……,冠軍……”伴隨教師口頭評價話音落下,掌聲響起,被表揚的學生自豪感油然而生,尤其是C等臨界生,享受著他們少有的冠亞季軍稱號,沉浸在屬于他們的掌聲中,他們的自信心進一步增強,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進一步增強。當然優生也會受益于分層評價,與同樣優秀的學生進行比較爭奪前幾名,緊迫感增強也更有競爭性,積極性主動性也就更高。并且,筆者設定了分層晉升規則,當學生學習成效到達一定程度可以晉級到上一個小組。這樣,考試的過程就是闖關的過程,是學習同時也是游戲,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學生樂意參與,積極性主動性也就更高了。然而,進行分層評價就面臨一個如何面對分層的問題。分層評價意味著面對的學生是每一個分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處于較為底層的學生,如何看待分層就顯得尤為重要。分層評價成功實施的前提是建立科學的分層觀念。因此,在分層評價中進行學生的心理教育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調整心態,要讓學生明白,分層主要是提供學生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而不是給學生下定論,也不是作為把學生劃分等級的依據,而主要是服務于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二)多元動態評價,規范學習習慣,進行過程管理
《初中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堅持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并重的原則,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 在評價中關注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并進一步影響學習過程。多元動態評價是一種經常性的過程性評價,一種多元動態評價。多元動態評價不僅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還應結合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相互之間的評價,以及學生對自我的評價。而學生對自我的評價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我反思,修正完善規范學習行為的過程。多元動態評價有助于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優點以及有待改進的方面,找到下一步前行的突破口,從而讓學生對自己英語方面的不斷成長擁有自信和前進的動力。筆者的執教中,設計了一種表格式的過程性評價。該評價從學生的早讀、課堂表現以及作業等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其實也是一種行為的規范管理。這對于學習缺乏主動,缺乏正確的學習策略以及沒有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C等臨界生而言具有相當重要的指導意義。多元動態評價能幫助C等臨界生發現自己英語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為他們提供改進的途徑和幫助C等臨界生進行自我學習行為的規范。也有效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惰性,形成自主學習習慣,增強自主學習意識。
五、結束語
其實,任何一種有效的轉化策略都必須以愛與尊重為前提。關注生命的成長必須首先關注生命的個體。梵高曾說過,“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C等臨界生與其他學生一樣,有自尊,也渴望進步,只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了成績相對落后。他們同樣需要教師的關心與愛護。孟子曾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尊重與信任可以相互轉化。教師只有尊重與信任C等臨界生,用自己的愛心與真心去愛護C等臨界生,才能真正細致觀察并正確評價C等臨界生,也才會寬容地對待C等臨界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各種問題,而也只有這樣,教師才會在轉化C等臨界生的漫漫路途中擁有一份耐心與淡然,靜靜地等候與聆聽花開的聲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吳海平.讓折翼的天使再生羽翼[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