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悅
【關鍵詞】初中數學 概念教學 策略 探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A-
0041-01
正確掌握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條件。只有理解好概念,才可以做出正確的斷定與推理,并巧妙地應用基礎知識去處理現實問題。但從當前的教育現狀來看,部分教師在教學時過于注重解題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數學概念的深入學習。在講解某些概念時,經常因為本身對概念認識不足,導致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含糊不清。這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后續學習和對概念的實際應用。
一、專研課本,提高層次
專研課本是設計高效高質概念教學計劃的重要前提,能保障概念教學不會偏離大綱要求,而新教材的簡潔性恰好給教師理解課本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如果教師對課本中的概念、定理、規律等基礎知識只了解表面意思,不深究其實質,不追究起因等膚淺化理解,就會影響到概念教學的質量。因此,加強對課本的深層研究,是教師不可忽視的任務。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數據的分析》時,有關“統計”的知識,用來表達一批數據離散程度的概念有兩個,分別是“方差”和“極差”,而教材對這兩個概念表達的離散程度的說法區別不明顯,概念之間含糊不清。學生常常會對此有理解上的障礙:“既然形式比較簡略的極差能表達一批數據的離散程度,那為什么還要學習復雜而難懂的方差呢?”如果教師沒有深入研究,在講解這兩個概念時,也就會忽略了對它們加以區分。正確的做法是,教師課前對教材有深入研究,提高自身的理解,然后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弄清概念間的異同點。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掌握“方差”和“極差”的概念,也才能真正地理解概念并正確解答有關“方差”和“極差”的問題。
二、創設情境,引出概念
在數學概念教學環節中,假如教師能很好地應用情境教學,就有利于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助于激活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致,增強他們的參與程度。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對稱軸》時,可以讓學生著手進行“對折紙張”,挖掘并揭示“對稱軸”概念的實質屬性。
又如,在教學《一次函數》時,可以設置情境引入“變量”的概念。
師:同學們,從小學到初中的這段時光里,你們產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年紀大了、個子高了、體重增加了、科學知識豐富了……
師:現實生活中,我們處在一個變化的世界里,你們還能羅列出生活和學習中一直變化的量的其他例子嗎?
學生:馬路上的汽車,它的行程與時間是變化的;天空中飛翔的白鴿,它的高度是變化的;投籃時,籃球的高度是變化的……
從學生的親身經歷中設計數學情境,開放性很強,學生能夠各抒己見,能很好地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由“變化的事物”到“變化的量”,靈活地實現了日常生活到數學的自然過渡,并為接下來學習“變量”的概念作了鋪墊。
三、兼顧新舊,以點帶面
在概念教學中,可以用新舊概念的關系和比對來掌握新概念。在數學概念教學中,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概念的關鍵點,誘導學生靈活地應用自身已理解的概念和學習過包含新概念的例子去學習新的概念,應用前后基礎知識之間的關系,去熟悉新的基礎知識。而新概念的學習,復習與之關聯的一系列概念,讓學生在比對中掌握,以概念之間的關系構建相關聯的基礎知識鏈條,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有理數》有關“冪”和“乘方”的概念時,學生往往會混淆,不容易理解。教師可以借助以前學過的知識來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區分:“加法的結果是和,乘法的結果是積,而乘方的結果就是冪。”通過對比,學生根據以前的經驗,就比較容易接受“乘方”和“冪”的概念。
四、實時訓練,夯實概念
在實際教學中,有不少學生可以將有關概念背下來,但一碰到相關類型的題目就一籌莫展。學生學習概念的目的不是為了背熟,而是為了靈活運用概念來解題。因此,在學生熟悉概念的基本特點后,要編制一些相關的題目讓他們訓練,從而加深對概念的掌握程度,提高他們靈活運用概念處理問題的技能。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一元一次方程》時,可以精心編制一些例子來訓練他們的思維。如找出下列式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2×2+x-3>0,2×2+x-3=0,2×2+x-3,x-3=x5,x+1×2-1=1。讓學生進行訓練,體會不等式、方程、多項式之間的異同。通過訓練,學生能更加深刻理解方程的有關概念。
總之,初中數學概念是有限的,但概念卻組合出盤根錯節、數目無窮的數學現象。在教學中,應當誘導學生回到有限的概念中,學會從基本概念的角度出發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學會從概念的關系中尋覓處理問題的方式。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