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娟
【關鍵詞】借班上課 激勵 藝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A-
0093-02
借班上課,師生雙方“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容易出現冷場的現象。借班上課時如何充分調動學生是一門藝術。教師巧用激勵(即從外部給學生適度的刺激,設法激發學生潛在的各種內趨力,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下面,筆者以親身參與和觀摩的省市級公開課為例,談談借班上課的課堂激勵藝術。
一、物質激勵:由觀摩到模仿
2012年11月22日江蘇省蘇州市初中課改展示活動在常熟市昆承中學舉行,筆者觀摩了吳江實驗中學馬律老師的課。這堂課馬老師以一盒餅干作為誘因,采用物質激勵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馬老師在課前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是紅桃、梅花、方格和黑桃組,規定小組成員每回答對一道問題得一顆“星”,得“星”最多的小組獲勝,最終獲勝的小組可以得到老師親手做的餅干一盒。首先由學生有節奏地擊掌進入新課《個人與集體》的學習。小組比賽以擊掌的方式拉開序幕,擊掌最整齊有力的一組獲得一顆“星”。之后,教師展示:一人鼓掌,孤掌難鳴;萬人鼓掌,掌聲震天。在學習“集體離不開個人”內容時,教師播放視頻“回眸精彩瞬間”——“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請同學們結合錄像說一說“神舟九號”衛星成功發射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和配合?每四個同學分成一個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匯總,每組請一位同學到講臺前匯報。有小組在匯報中認為衛星成功發射是因為“黨的領導、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有的小組認為是“中國航天人艱苦奮斗,團結拼搏,小組成員都勁往一處使”……新課內容接近尾聲時,教師提出問題:談談釣魚島事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得“星”的機會又來了,很多學生將手舉得高高的。有的學生耐不住性子,自薦道:“老師我來。”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習氛圍濃厚,回答對問題的學生為本小組得了“星”;對于答錯的同學,教師也鼓勵道:“錯了,沒關系,下次再努力。”
教學效果及反思:這種以餅干為誘因的物質激勵方式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就物質激勵角度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會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通過自身努力,答對題最多,就能獲得餅干,這一物質激勵讓學生立刻體驗到課堂學習的成就感,成就感又進一步提高了他們學習的參與度。
在對這節課進行評價時同行認為,教師為這節課準備了一份禮物,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事實證明,為了得到這份禮物,學生都主動學習,全力思考,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回答問題的勇氣也明顯增加。從書本的角度講,“集體離不開個人”是本課的重要知識點,課堂上擊掌最整齊有力的一組可以得到“星”,這一過程恰好是讓學生在體驗中實踐著“個人與集體”的關系。
筆者認為,物質獎勵有一定的負面作用,因為小組成員為了爭“星”,在一個問題上不斷舉手,以致于教師在同一問題上很難“剎住車”,不利于教師的正常上課。學生關心的物質誘因,是他們想得到餅干來解自己的一時之讒,而非學習本身的內容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
2012年12月7日筆者有幸參加了在吳江開發區實驗初中舉辦的蘇州市教育學會組織的評優課(借班上課),課題是《在責任中長大》。這次評優課筆者模仿了馬律老師的以餅干為誘因的課堂激勵方式,并加以創新。在設計教學時,筆者將新課內容設計為若干個活動,制定了這樣的活動規則:全班分成三個小組,進行比賽。每個活動后,表現好的小組得到獎勵:一朵玫瑰花(花貼)。最后統計每組玫瑰花的獲得總數。得到玫瑰花數量最多的那組為勝出,勝出的小組可以得到老師準備的神秘禮物——老師親手畫的責任樹。責任樹是這樣制作成的,在“責任與感恩”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課前親手畫好責任樹,然后準備好各種形狀的紙張,如蘋果形、心形、香蕉形、橘子形,當堂發給學生,讓學生寫上一段話。這段話可以是對爸爸媽媽的一種感謝,可以是責任的承諾,也可以是承諾的表達。寫好之后讓學生將自己寫好的感恩的話貼到責任樹上。在這一教學環節中,表現好的同學可以得到一張玫瑰花貼。很多學生為了獲得“玫瑰花”,都積極地寫出自己的肺腑之言。教師親手畫的畫貼上學生寫的感恩的話后,頓時制作成了名副其實的“責任樹”,教學效果頗佳。一下課就有同學高喊著說:“老師,我喜歡你來上課,你什么時候還能再來上課?”還有同學接著說:“老師,你的電話號碼是多少?你有沒有QQ號碼?我想加你為好友。”
課后,筆者對此進行了反思:“責任樹”作為課堂激勵的手段,說到底還是物質激勵。適當的物質獎勵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這樣的獎勵方式也有一定的負面作用: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一直要統計各小組的得分,并且在課堂將結束時還要清點“玫瑰花”的數量,因此課堂活動量非常大。再加上一直要關注“玫瑰花”也容易導致教師分心,還可能導致教師忘記清點“玫瑰花”的數量,容易使課堂秩序混亂,因而采用新的方式替代物質激勵,讓課堂操作起來更簡單直接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替代激勵:由物質到分數
2013年10月17日,由常熟理工學院承辦的省級初中政治骨干教師研討活動在常熟市實驗中學開展,筆者受常熟理工學院的邀請,給來自蘇州和南通的骨干教師展示了一節省級研討課(借班上課),課題是人教版九年級思想品德《正確對待和參與競爭》。在設計教學時,筆者采用分數激勵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前筆者公布了合作與競爭的規則:同學們分成四個小組,課堂回答問題采取雙份計分方式,答對題個人記一分同時給小組記一分。最終本節課小組總分第一名的可以獲得“最佳表現組”的稱號。個人總分最高的十位同學可以評為本課的“進步生”,并且會將這一結果反饋給班主任,與平時班級“進步生”評比相結合。在課堂學習“競爭我參與”內容時,教師展示了李琳的一封來信:最近王英被評為常熟市三好學生,而我落選了。我心理不平衡,想避開同桌的她。特希望您能給予指導和調換位置。請同學們聯系這封信,探究下面的情境。情境一:要不要給李琳同學調換位置呢?請說明理由。情境二:李琳想要取得理想的成績,最主要靠什么?情境三:如果你是李琳,遇到同桌的成績比你好,你將怎么做?情境四:如果你和同桌想要合作,那么你將如何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呢?每個小組討論一個情境,其他小組進行補充或質疑。活動開始了,教師給學生發了小紙條。學生拿到紙條后忙開了,各自將自己的觀點寫在紙上。3分鐘后的小組長交流環節,學生都很積極地將自己寫好的內容交給組長。在組長發言過程中,一個比一個聲音響亮,一個比一個富有激情。在公開課展示過程中,教師采用雙計分方式,使每個學生、每個小組都有合作交流、競爭的機會,使他們都有為小組、為個人搶分的機會。每個學生都期待自己可以被評為“進步生”,小組可以獲得“最佳表現組”榮譽稱號。這樣的課堂師生互動非常和諧、真實。
教學效果及反思:分數激勵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就分數激勵本身來說,分數量化累計,可以驅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由于教師制定的規則是小組得到最高分,可以獲得“最佳表現組”榮譽稱號,個人得分前十位的同學可以被評為“進步生”,因而這些得分為學生帶來了直接的榮譽,是分數激發了他們內心的求知欲和好勝心,而好勝心則促使他們在課堂上積極思考,樂于和別人分享自己的觀點。
從書本的角度講,分數量化累計,注重了學科自身內容“正確對待和參與競爭”與教學組織形式(同學之間回答問題競爭得分)相匹配,學生在搶分的過程中真正體驗了合作與競爭。然而,分數激勵有一定的負面作用,因為要答對題才能累積得分,所以限制了很多同學的思維,同學們不太愿意分享不確定、不成熟的想法;還有回答對問題才能得分,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同學們的質疑能力。分數激勵本質上還是物質激勵的延伸,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是一個簡單問題也有可能被學生搶著回答。
三、內在激勵:由外在到內在
由外在的物質激勵轉變為依靠對學科的深層次挖掘和教師自身的魅力來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激勵的更高境界。例如,2014年4月18日張家港新塍初中蘇州市學科帶頭人考核的展示課中,張惠英副校長的一節課《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突出亮點之一就是運用了同伴相助。張校長以蝸牛慢爬的耐心對待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先是讓每組的組長檢查組員中易混易錯的知識,教師當堂批改組長作業。在課堂中還有一個細節,在同伴互助環節之后,張校長確認剛才還做錯的同學也做對了,才不慌不忙地進入新課。在這一教學環節中,為什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么高?是因為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采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尤其是善于鼓勵潛力生積極地參與活動。同時,教師也平等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并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及時進行鼓勵、引導和幫助,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課堂上真實展現了在小組合作和同伴相助下,學生的訓練、糾錯和理解的過程,真正深層次挖掘了學科本身的東西。
再如,2014年4月18在張家港新塍初中蘇州市學科帶頭人考核的展示課中,昆山秀峰中學的王曉星老師借班上《依法保護消費者權益》一課,也做得很好。王老師一開始創設情境:讓學生看到這樣一則廣告——伊利金典純牛奶,聯華超市售價為5元,本店促銷價為3元。同時,王老師還將一盒牛奶當堂發給了學生。學生拿到牛奶很興奮,教師叮囑學生先不要看牛奶盒(其實教師越是不讓學生看,學生越是想看)。教師先吊學生的胃口,然后圍繞“過期牛奶”,一步步展開探討。教師以風趣幽默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與學生互動。教師以自身獨有的魅力吸引了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探究的興趣,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在整堂課中快樂地學習、思考。課堂上笑聲不斷,掌聲不斷。
當然,不同的課堂可以運用不同的激勵策略,在借班上課時如何恰到好處地運用課堂激勵,這是一個充滿挑戰且需不斷探索的過程。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