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儉
【內容摘要】高效課堂一直以來是每位教師夢寐以求的目標,新課程改革以來,許多研究及論文涉及頗多。筆者在此嘗試從《孫子兵法》十三篇中尋找靈感,找尋歷史規律,探求初中歷史課堂高效之法。筆者認為,歷史高效課堂可以從有備、同欲、重節、順勢、得法幾個方面去思考。
【關鍵詞】高效課堂 ?孫子兵法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如何構建優質高效課堂是每位歷史教師理應思考、探索的主要課題。課堂高效的問題,研究及論述頗多。但有個共識,就是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體現: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現在課堂容量,課內外學業負擔等。二是效益的最優化。也就是學生受教育教學影響的積極程度。主要表現在興趣培養、習慣養成、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與品質等諸多方面。二者達到和諧統一,“高效課堂”才能形成。
筆者就《孫子兵法》中折射出的智慧來談談自己對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粗淺看法:
一、有備
孫子曰:“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意思是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但了解自己,可能勝利,也可能失敗;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戰都有危險。“以虞待不虞者勝”意思是以有充分準備來對付毫無準備的,勝。因此,要實現歷史課堂高效,就必須“知己知彼”,做好充分的準備。俗話說: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著名史學家鄭天挺先生說過:“在中學教書必須有扎實的準備,學生在他教的過程中前進了,他自己也在備課過程中前進了,這就是教學相長”。一方面,教師要“有備”,要了解課標,努力做到熟知課程標準,并能夠把課標同教材、教師教學用書有機統一起來,保證教學的科學性、思想性、全面性和準確性;要對新課標歷史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補充,使教學內容更適于學生的學習;要“知生”,了解學情,重在學法指導,實踐證明,歷史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和了解越多,教學內容就越能切合學生的實際,教學效果也就越好;當然,教師還要準備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要保證歷史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歷史教師要在教法上下功夫,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另一方面,學生也需要“有備”,那就是課前預習。課堂時間的是有限的,如果留足時間給學生閱讀文本,勢必會造成教學內容無法完成,如果不留足時間讓學生接觸文本,自主探究,文本的生疏課堂學習不僅節奏放慢,學生的討論和交流也會停滯,如此以來課堂勢必低效,無效。讓學生做有效預習,才能確保新課改下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二、同欲
孫子曰:“故知勝有五:……上下同欲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意思是預見勝利有五個方面:……全國上下,意志一致、同心協力的,勝;……以上就是預見勝利的辦法。課堂教學,顧名思義,離不開“教”與“學”。要打造高效課堂,就必須打造和諧的“教”“學”關系,即“上下同欲”,師生同欲。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對歷史課程中的師生關系做了如下要求: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師欲教而子不學,或子欲學而法不當,諸如此類都是由于課堂教學中沒有實現“上下同欲”而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營造“上下同欲”的主動權在教師手中,教師必須主動地承擔責任。其一: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寬松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愉悅地學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曾說過:“創造力量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教師應努力創設出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這有利于激勵學生的自主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同時教師要經常聽取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建議,并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要盡最大可能地貼近學生的實際需要來選取學習方式。教師要辯證地看待和引導學生對問題的觀點,如此才能實現“教學相長”,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二:歷史課程的重心由“應該給予學生什么”和“教師教了些什么”,轉向更關注“學生實際獲得了什么”。生之欲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師之欲的高度和深度。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而且純粹的歷史知識的傳授,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更談不上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教師應該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豐富的史觀去引領學生主動探究歷史的規律,從中培養分析歷史現象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最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才是歷史課堂的本質所在和歷史課堂高效的所在。
三、重節
孫子曰:“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猛禽搏擊雀鳥,一舉可以致對手于死地,是因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發沖擊力的時空位置,節奏迅猛。從歷史課堂教學而言,也是如此,必須“重節”。筆者認為,“節”一方面指的是節奏。課堂節奏的松緊緩急,也決定了課堂的高效于否的關鍵所在。節奏過于松散,則學生容易乏味,思想不容易集中;節奏過緊,學生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也容易疲乏,而且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可能也顯的不足。這些都會影響課堂的高效。另一方面,“節”指的是節點。為了提高歷史課堂的生動性,很多老師都會設置情境、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利用歷史小電影等進行教學,但這些手段都是為教學服務,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都需要用,因此就必須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呈現,把握好情境、視頻等呈現的節點,才能讓教學效果實現最大化。
四、順勢
孫子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湍急的流水十多億能夠漂動大石,是因為使它產生巨大沖擊力的勢能;“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所以,善于用兵作戰的人追求形成有利的“勢”,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夠選擇人才去適應和利用已形成的“勢”。筆者認為,善教者,求之于學生“勢”,不責于學生,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過程渾然天成,老師教的舒服,學生學的愉快,課堂有效性提高不少。筆者反思,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是按照設計好的教學思路去教,學生按照設計好的思路去學,問題也是按照老師想要的答案去找,這樣的教學不僅不利于歷史知識的學習、學習能力的提高,又怎么能有創新精神,更何談人格塑造和培養。這樣的課堂只能是低效的課堂。歷史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接受學生的質疑。古人云:師不比賢于弟子,弟子也不必不如師。教師永遠不要忽視學生的創造力,生也許就是那“激水”,我們不能只強調對課堂教學的預設,而忽視甚至抹殺課堂教學的生成。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認為,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只有通過自身體驗和合作對話等方式,學生才能真正完成真正意義的構建。教師要因“勢”利導,借“生成”的“勢”來引導學生去分析、探究歷史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構建知識,探尋結論,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吸引學生,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課堂的高效性。
五、得法
孫子曰:“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意思是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態勢,正如流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去向。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勝的,就叫用兵如神。歷史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教無定法,學無定法。課堂教育改革經歷了從傳統到有效再到高效,與之而來的教學方法與模式也層出不窮。有傳統的講授,有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式的,還有現在探討較多的“翻轉課堂”,這些變化其實反映了社會在發展,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筆者認為,單一的課堂模式理念再先進,在教學中始終應用,也不能取得最高效的結果。因為學生獵奇的心里特點決定了長期使用一種模式教學,最終還是會厭煩的。而且每一節課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學生的狀態也是不一樣的,只有靈活多變的、契合學生實際的、充滿時代特色的課堂才能得到學生的喜歡,才能實現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優化。
總之,打造高效歷史課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遠非上述的幾點,值得我們去不斷去探究,去反思。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曾在《天朝技術與思想》一書中感慨地說:“中國的科學之王既不是神學,也不是物理學,而是歷史。”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因素,能陶冶人們的情操,凈化人們的心靈。因此,歷史課程的本質決定了高效課堂絕不僅僅是歷史知識乃至能力提高的課堂,它是一種人文課堂,是一種智慧課堂。
【參考書目】
[1]《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
[2]《孫子兵法》十三篇.
[3]《新編歷史教學論》.
[4]《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藏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