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梅
摘 要 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對高素質高技能職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于是,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職業人才為目的的職業教育在中國快速興起。但是,目前國內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的人才和社會實際需求脫節,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因此,亟需改變現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而改變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最重要的就是改變實踐教學模式,改變實踐教學模式——要從改變校企合作模式開始。汽車后市場人才的培養就是一個典型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體現。
關鍵詞 職業教育 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2.015
On Vocational College Automotive Aftermarket Relevant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l
DENG Shumei
(Xiamen Huatian International Vocation Institute, Xiamen, Fujian 361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a rapid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of China, the demand for highly skilled professionals with high quality is increasingly urgent. Then,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highly-skilled professionals in China is rapid rise. But, cultivating talent by current domestic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shedding the actual demand of society,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change the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is of great urgenc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change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is to chang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change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begins with changing the mod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utomotive aftermarket personnel training is a typical manifest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e mod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0 引言
近年來,由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對發展職業教育非常重視。《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滿足人民群眾終身學習需要,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開展符合企業需要的高職教育?按照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要辦好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其辦學方式一定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這是學校育人和企業用人相互結合的必經方式。
中國汽車保有量近5年來迅速上升,與此同時,中國的汽車工業也迅猛發展,由此帶來了巨大的汽車后市場人才缺口。汽車后市場,指汽車銷售后,圍繞汽車使用過程中的各種服務,即汽車從售出到報廢的過程中,圍繞汽車售后使用環節中各種后繼需要和服務而產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動的總稱。①包括汽車養護、汽車維修及配件、汽車金融、汽車文化及汽車運動、二手車及汽車租賃等行業。汽車后市場人才主要指各職業院校培養從事汽車后市場相關工作的人才。比如,汽車維修、汽車美容、汽車銷售、汽車理賠、二手車評估等從業人員。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培養生產第一線的高技能型人才。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培養汽車后市場專業人才模式還停留在傳統模式里——大量理論教學為主,輔以少量的實踐教學,而且實踐教學設備落后、陳舊,遠遠跟不上汽車技術更新換代的腳步,造成了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嚴重,給汽車后市場企業帶來了用人的困擾——畢業就能上崗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太難找,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汽車產業的發展。
1 新模式探索
21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人才的培養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教育部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工作中明確提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職業教育要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動”,跟著產業調整升級而“走”,圍繞企業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轉”,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而“變”。在這一思路引領下,國內各高職示范院校多年教學改革實踐,豐富了高職教育的新人才培養模式,均是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上的不同體現。但目前我國由于缺乏學校和企業深度合作的制度環境,這些“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多數屬于拉著一批學生到企業去實踐,而后又回到學校進行理論教學的模式。這種模式下,理論與實踐聯系不緊密。而汽車后市場企業中,能一次性接收大批量學生實踐的少之又少。對于汽車后市場相關專業而言,這種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不切合實際的,亟需另一種模式的出現。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有學校與行業、企業在實習實訓、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招生與就業、師資交流與培訓、職工培訓與繼續教育、技術開發與服務、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的合作。合作的模式也有“學年分段”、“訂單培養”、“冠名班”、“組建產學研聯合體”、“職教集團”等形式。近幾年,有開辦汽車后市場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在探索深度合作模式中,著力探索新“引企入校”合作模式。新“引企入校”合作模式,是圍繞直接在學校范圍內開辦的汽車后市場企業而進行合作的形式。國內目前采用這種新“引企入校”的高職院校引入的企業多數是4S店,因為4S店能提供跟汽車后市場關系最密切的汽車維修、汽車美容、汽車銷售、汽車保險等崗位。在這種新模式下,4S店所需要的人才學校給培養,而學校培養人才所需要的實訓設備、場所及部分師資由4S店提供,實現了高職院校汽車后市場相關專業專業能力培養與企業崗位對接零距離,校企互動更多,學校與企業產、學、研、鑒、賽一體化,培養全方位素質的高技能型人才,構建了高職院校汽車后市場技能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2 新模式的優點
(1)引企入校“整體進入”,實現校企零距離接軌。學校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將學生送到4S店上課、學習,這期間,學校派教師管理,4S店派師傅指導,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軌。(2)引企入校“車間進入”,實現教學、實習、培訓全真化。4S店技術骨干與學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增加新知識、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教學內容,使學生學到的汽車專業知識和技能緊跟行業的發展,更符合汽車工業產業發展需求。(3)引企入校“合作開發新專業”,實現企業參與全程化。學校可依據汽車后市場企業(比如4S店、保險公司等)需求,定制專業,并特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企業參與課程的設計、教學、考核、實習、推薦就業等環節,逐步形成專業配套的校本教材、系列的實訓項目、一流的指導教師、完善的管理規范。(4)引企入校“共建實訓基地”,實現實訓基地企業化管理。4S店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為學校提供技術能手參與技能教學、競賽指導以及職業資格鑒定。(5)引企入校“專家大師進入”,實現學校技能特色名片化。學校若能引入汽車維修、汽車保險、汽車銷售等汽車后市場行業大師級人物作為授課老師,將極大地提高學校技能特色名聲。
3 新模式存在的問題
(1)國家政策的鼓勵與扶持。發達國家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證明,校企合作離不開國家法律法規的保障與支持。政府在建立校企合作領導機構的基礎上,應盡快出臺支持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政策,如合作政策、激勵政策、扶持政策、資金政策、稅免政策、監督政策等。并由校企合作職能部門經常檢查、監督政策執行情況,不斷調整、完善各項政策,使校企合作得到政策保障和支持,走上法制化、規范化道路。(2)學校有場所、有資金建立并維持4S店運轉。在建校規劃時學校應有實力預留場所、資金建立并維持4S店運轉。(3)與該模式配套的人才培養方案、教材。高職院校根據社會需求教學,修訂與新“引企入校”模式配套的人才培養方案、教材,使培養目標與崗位標準“零距離”。
4 總結
高職院校通過新“引企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極大地緩解汽車后市場相關專業的專業建設和發展中資金、技術、師資的矛盾,并實現 “四促進”: 促進學校辦學理念、辦學水平、辦學質量的全面提升,促進專業建設的發展,促進師生的成長,促進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同時也提升了汽車后市場企業的整體服務水平,達到學校和企業的“雙贏”。
注釋
① 源于百度百科.
參考文獻
[1] 劉曉巖,王慧.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實踐研究.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11.
[2] 宋增,蔣雪梅.新形勢下高職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及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成人教育,2008.10.
[3] 賀紹禹.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進展與問題.教育發展研究,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