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舞



摘 要 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數學院2014級新生為例調查了解大學新生適應能力。方法:從學業(專業)、個體性格、人際關系、心理體驗、態度及行為五個維度制作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析。調查發現該院新生適應能力整體偏低。根據調查,本文結合類似相關研究提出培養大學新生適應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 大學新生 適應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4.090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Freshmen Adaptability
——Take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s,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Grade 2014 freshmen as an example
LIU Yanwu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Grade 2014 freshmen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college freshmen adaptation ability. Methods: From academic (professional), individual personality, interpersonal,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ttitude and behavior produced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 The survey found that overall hospital neonatal adaptive capacity is low.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is paper recommends that similar studies proposed training freshmen adapt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freshmen; adaptability; train
適應是指個體與環境的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適應是指一個人通過不斷調整自身,使其個人需要能夠在環境中得到滿足的過程,適應也是自我與環境和諧統一的一種良好的生存狀態。大學新生適應界定為:個體在生活、學習環境發生變化時,通過主動順應,調控和改變環境,最終達到認知和情感上的平衡,產生符合外部環境要求的行為。大學新生適應能力是指個體所處環境變化時的應對能力。大學是青少年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培養良好的適應能力,能使大學生更好地規劃大學生生活,進行正確地自我定位,順利地度過轉折期,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然而,隨著生活、學習和人際環境的變化,許多學生容易產生心理不適感,甚至出現適應障礙。
為了了解大學新生適應能力的具體情況,培養大學新生的適應能力,特展開相關調研。本研究選取湖南省長沙市X大學二級學院新生為例進行調查研究。
1 調查報告
1.1 調查對象及主要結果
本研究對442名新生進行調查,發放442份問卷,回收442份。調查對象男女比例為1:4,包括三個專業,共十個行政班級,其中6個行政班級為該校的初中起點六年一貫制本科專業,年齡比高招本科學生普遍小1歲。據調查,在面對全新的大學生活,你是否有信心適應的問題上,54.10%的同學選擇了“不是很有信心,需要一些幫助”的選項。在“進入大學后,哪些事情令自己感到苦惱”問題上,選擇相關選項的比例為:①感到孤獨寂寞,遠離父母難以獨立面對生活(19%);②學習沒有方向,沒有動力,不適應教學方法(30.14%);③同學關系、戀愛相處、集體融入適應困難(31.14%);④其他方面(時間利用、競爭壓力等)(23.46%)。這與學生不適應大學生活及相關存在方面的預設較吻合。本問卷從學業(專業)、個體性格、人際關系、心理體驗、態度及行為五個維度共14個問題進行設計。
1.2 主要調研結果及分析
(1)關于專業的選擇與學習信心的建立(表1、表2)。
表1 專業選擇
表2 專業學習信心
在學生專業的選取上,對專業學習有初始動力的同學學習心態積極。而外在壓力的過多介入,讓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被抑制。
(2)性格取向的自我評價(表3、表4)。
表3 性格表現積極取向
表4 性格表現消極取向
學生在性格自我評價時,積極取向多于消極取向,但二者又十分接近。學生現正處于青春期,性格尚未定型,很大程度上都帶有雙重性。
(3)人際關系自我評價。
表5 人際關系自我滿意度評價
表6 與室友相處的適應評價
從以上調研結果(表5、表6)可以看出,學生對自身人際關系評價滿意感較低,但是在與室友(同學)相處時,大部分同學持積極的態度。這反映學生有積極適應新環境的努力傾向。
(4)心理體驗。
表7 大學生活與心理預期
表8 壓力對學習影響的自我評價
從以上數據(表7、表8)可以看出,在大學生活與心理預期是否平衡方面,大部分學生入學報到后有明顯的落差感。在面對壓力對學習的影響時,大部分同學表示,壓力阻礙了學習的效果,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采取逃避學習的態度。只有少部分同學能體驗到壓力的正面影響。適當的壓力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但需要主體積極應對壓力,化壓力為行為動力。endprint
(5)態度及行為(表9、表10)。
表9 面對壓力的排遣方式
表10 是否有專業學習及能力提升的計劃和行動
在維度細分的有關學習及人際關系處理方面,同一調查結果表明,在學習方式適應上,約52%的同學能積極調整狀態,主動尋求幫助。但也有約10%的同學,采取消極被動的態度,或逃避,或放棄。在人際溝通方面,約52%的同學能持主動態度和行為,積極與人溝通,28%的同學表示茫然,接近20%的同學采取消極回避的態度。應對是人們對付內外環境要求及其情緒困擾而采取的方法、手段或策略,其本質上就是一種適應過程,它是認知和行為的綜合體。積極應對有助于個體適應環境。 改變大學生的應對方式,能提高大學生的適應能力。①
1.3 相關訪談的了解
(1)該學院新生中,有6個行政班級的學生是初中起點六年制本科學制的學生,學生經過轉籍考試(相當于高考)入大學時普遍年齡偏低。新生入學時平均年齡不足18歲。由于沒有經歷三年高中的強化學習與歷練,學生的心理年齡偏低,耐挫折能力,適應能力相對較低。這部分學生性格尚未定型,大部分同學表現出明顯的雙重性格。
(2)原有的學習及生活習慣的影響。在入大學前,大部分同學的學習都是被動的,或被安排的,學生本人只要配合努力就能有不錯的成績。但是入大學后,優秀的學生很多。原有的優勢消減。學習上需要學生本人自主,并改變原有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很多同學表示難以調整狀態,難以做好學習上的自我管理。且由于大學的知識更深奧寬泛,大部分同學表示專業學習的難度大。生活上,學生在入大學前一般有父母親照顧,之前自理能力培養欠缺,入大學后,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感。
(3)青春期人格尚未定型。學生進入青春期后,從關注他人轉向關注自我,開始張揚自我的個性。同時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風俗習慣的地區、不同背景的家庭,學生之間的成長經歷有很大差別。較之于原來小范圍的人際圈,學生感覺到了人際關系的復雜。生活在同寢室的同學,空間的縮小,交往距離的拉近,更使人際關系變得更微妙。
2 對相關問題的認識與思考
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除生理上的發育成熟與文化知識技能的積累和提高外,還需要完成的是個人角色的確立以及獨立性的形成。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表明,大學生入學適應不良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對大學生活的認知失調,入大學前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學生過度美化了大學生活;第二、自我評價偏差:第一種表現是現實本我與理想我的差距; 第二種表現是自我意識不恰當,容易出現偏高與偏低兩極分化的現象;第三、心理的成熟與不成熟并存。②大學新生適應與心理應激、人格的關系研究表明,新生適應、心理應激和人格三者之間兩兩存在顯著相關,人格的中介效應顯著。在個人的人格特征方面,活躍、堅韌、利他、隨和維度均與適應各維度有顯著的正相關。個體人格特征不同引起了個體對不同壓力的感受力,進而影響他的應對方式。所以可以推斷人格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個體的適應。③
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學習適應能力與家庭關系的和諧呈正相關,與EPQ的內外傾向也呈正相關,良好的個性的大學生更有利于獲得良好的適應能力。④據艾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大學新生(17~22歲)正處于自我同一期的發展階段,個體發展的主要危機是如何處理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的矛盾。在這個階段,個體意識分化為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要達到統一,這種統一就是自我同一性。如果對自己的本質、價值觀沒有形成穩定的、前后一致的認識,任何環境的改變都會引起個體對自我的重新認識與評價。所以,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問題在本質上是大學生在從高中到大學的環境變化下,自我同一性發展的結果。如何將自我與環境整合起來,達到和諧狀態,是新生人格發展的必然任務,心理適應問題也是人格發展的重要內容。⑤大學新生適應問題是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議題。如何幫助大學生邁好這一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成敗。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重視學校優質文化的營造。在精神文化上,引導學生塑造良好的精神面貌,讓學生體驗學校優良的文化精髓,增強對學校文化的認同。在制度層面上,有科學合理,充滿人文關懷的管理模式,讓學生有自我發展的空間和機會。遇到困難及訴求時有順暢的求助渠道及有效的幫助。在物質文化層面,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環境,特別是宿舍、食堂、圖書館、機房等公共場所的優質服務能增強學生對大學滿意度,進而增強學生的幸福感。
(2)重視學生的入學教育。加強學生的入學教育,通過講座、座談及班級主題活動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學會適應環境、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在學生的認知上,需要糾正學生對大學及大學生活等問題認識的片面性。在學生的行為激勵上,需要引導學生積極應對壓力,面對挫折。在學生的人格培養上,通過榜樣示范、活動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堅毅、樂觀及健全完善的人格。
(3)重視心理疏導及輔導工作。重視學生輔導員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及輔導工作。在指導思想上,讓輔導員從沉重而又繁雜的事物中解脫出來。讓學生班級事物從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中分離出去,還學生輔導工作應有的陣地,讓輔導員回歸本有的角色定位。學生遇到心理上的困擾,如不能及時得到幫助及指導將使學生對環境、對自我的認同度降低,進而產生挫敗感。這為學生的發展埋下隱患,也為學生工作帶來危機。在工作機制上,重視二級學院學生成長輔導室的建設,加大專業教師培養,人員配備和經費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學生成長輔導室的功能,而不是讓學生成長輔導室停留“突發事件出現時應對危機”“平時無關重要”的位置上,要使學生成長輔導室的工作常態化,常規化。現代社會個體適應的特點之一是相對平衡期縮短,動態調整期變長。只有充分的了解學生思想及心理發展的動態并不斷跟進,及時化解學生成長中的心理不協調的困惑,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成長。
3 本研究的不足
調研的對象不寬泛,對調查對象的人口學變量缺乏分析。對問題細分的維度沒有建立相關性分析。
注釋
① 王愷迪.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學習適應性的關系研究[J].新鄉學院學報,2014.7.
② 劉淑俊.大學新生適應不良心理學探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③ 李曉彧.大學新生適應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1).
④ 鄭海英等.大學生學習適應影響因素研究[J].高教研究,2014.5.
⑤ 鐘向陽.人格特征和應對方式對高校新生心理適應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