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姍姍
【摘要】本文根據筆者于2012年12月8日參加的成武二中于葆青老師關于如何備課的精彩發言有感,深知備課不是簡單地看參考書,備課也不是畫書本上的知識點。備課是老師與文本的一次交流、與作者的一場對話,是老師對文字的品讀、感受過程,是發現美、感悟美、甚至創造美的一個過程。遂將筆者個人心得總結如下。
【關鍵詞】讀書;備課;學習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觀罷感慨多多,只覺自己視野狹窄,思想淺薄。一直以來確實知道讀書重要,但這次發現讀書那么重要,備課也那么重要!
感覺自己整天在學校也不少忙碌,整天腳不沾地,似乎都在“不務正業”:忙著開大小會,忙著班級事務,忙著應付種種檢查,忙著和學生談話,忙著指導學生活動,總之沒有備課和讀書的時間。教了三輪了,我的進步呢?我的成就感呢?
于老師思想的深度決定了備課的厚度和廣度,思維的深邃也決定了備課的個性化和創新性。以《老王》為例,曾經我還得意這是我講得較為成功的一課,因為全身心的投入產生了良好效果。但是和于老師相比,我讀《老王》讀出了什么?最多算個吃透教材,又有多少個性化的東西呢?于老師每一處精辟、深奧的分析都讓我心服口服、嘆為觀止。
一、朗讀教材
除了研讀教材,還有誦讀方面。最初,甚至包括現在,我都不敢在學生面前朗讀,因為這不是我的強項。現在深受于老師的影響之后,我覺得我得敢讀,學什么東西都是由無到有、由淺入深的。課文必須得讀,只有讀才能走進作者、走入課文,才能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對接,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
二、制定學習目標
我一直認為自己很有此項意識,殊不知于老師的方法更加具體,具有指向性。也讓我明白了再抽象的目標也可以外化為具體行為。此外,學習目標不貪多,不一定非得達到那三個。你可以讓每篇課文的目標各有側重,那么等每一篇文章都學完了自然而然就會達到那三項目標。
三、教學活動的設計
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老師依據文本設計活動,學生在活動中走進文本、體驗語文,在親身體驗中生成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離開了活動,離開了學生在活動中對語文的親身體驗,就沒有語文教學實施。為什么有的時候我們老師設計好了課堂卻不能如愿以償,那是因為活動設計不成功。這里面有教師的駕馭能力,也有對學生水平的估計,還有活動是不是合理有效。
四、坐下來沉思,關于上課的幾點深刻的感受
(一)教材要誦讀
老師誦讀,學生誦讀,反復誦讀,讀出感受和理解,讀出感情和道理。在不同的誦讀方式中比較,交談心得,甚至學生可以從老師的誦讀中感受到老師對文本的把握、理解、感情和感悟。
(二)文本要品讀
不管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不管是散文、小說還是詩歌,都需要細細品讀,甚至有時候需要考究文本背后的故事,比如《荷塘月色》,“頗不寧靜”的原因僅僅是歷史背景嗎?細細考究,家庭、事業、心境等等也許均在其中。看來,一篇課文就是一本書。老師備課的時候要由薄變厚,講課的時候要由厚變薄。
(三)解讀要深刻,最好富有個性
老師把握文本首先不能出錯,再者追求深刻,最好能有創新、有個性化解讀。因為一遍一遍地上同樣的東西,可能我們自己也覺得枯燥;就因為一遍一遍地上同樣的東西,我們才要追求進步。當你足夠投入的時候,你會深刻;當你完全把握的時候,你會創新;當你修煉到位的時候,你一定能在文本中游走自如、內外皆通。不必求多,一篇課文中哪怕只有一個點讓你驚喜發現,牽一發而動全篇。
(四)靈活的駕馭能力
課堂生成有時能預料,有時不能預料。能預料的則可顯示出老師精心備課的態度,而當你遇到不能預料的生成時就是檢驗你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隨機應變的功力。這一點,我比較匱乏。回首《聽聽那冷雨》,有好幾個細節我沒有處理好,比如一個男生發言的聲音特低,但有一個詞語(“溫暖人心”的畫面不復存在)比較精彩,我卻不能重復強調一次,將這耀眼的光芒發亮一會兒。我堅信:這個需要磨練、積累、反思、提高。
(五)課堂情感很重要
課堂如何有生命力?老師首先要有感情。老師要修煉自己的表情,讓它神采飛揚;老師要修煉自己的眼睛,讓它傳神豐富;老師要修煉自己的語言,讓它妙趣橫生;老師要修煉自己的聲音,讓它引人入勝。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感染學生,讓自己的情感影響學生,才能創設有生命的課堂。
(六)老師要讀書,只有書籍才能成為你上課的底氣、備課的活水
于老師為什么能夠引經據典,為什么能夠深度、個性解讀?因為腹有詩書、滿腹經綸。雖然學校也要求讀書,雖然我也確實讀過幾本,但比較起來,我思想干澀、知識單薄、視野狹窄、不夠靈活。沒有書籍做底氣,就不能在課堂有大氣!
聽這一次報告,好似醍醐灌頂,讓我收獲了很多很多。在這條備課道路上,我僅是剛剛開始,我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要讓書籍填滿思想,我要用勤奮寫下希望,我要用備課厚重博大,我要讓反思與我成長。
對!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