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嫻娟
【摘要】習作教學,本在哪里?本在課標,本在兒童。只有基于課標、基于兒童來設計習作教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習作興趣的發展,才能提升語文學習的關鍵能力——習作能力。
【關鍵詞】習作教學;起步階段;興趣;兒童本位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學生習作興趣的現狀調查
習作,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語文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個人的閱讀量、思維力、想象力以及語言運用的能力。因此,我們習慣將作文寫得好與語文成績優秀掛上鉤,努力提高語文習作水平也成為無數學生不想去面對又不得不面對的一項事實。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生由寫話正式進入習作階段,開始完成他們語文能力的再一次飛躍,對于很多學生而言,這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作文為何成為老師和學生共同的心病?這一直是值得我們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小學中年級的習作要求在大方向上指出了中年段習作的目標在于激發兒童習作的興趣,能夠不拘一格地寫下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在語文能力方面,著重要訓練的是他們的觀察能力。
為什么學生不喜歡習作?原因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盲目地拔高要求,確實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原因,但在筆者看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習作內容和方式沒有貼近兒童的生活,沒有指向兒童的心靈,沒有喚起兒童的表達欲望。在很多學生看來,習作就是按照老師的要求“編故事”,只要老師希望看到的“規定動作”完成了,一篇作文便也大功告成了。在他們看來,寫作文是為了給老師看的,只是為了完成一項作業而已。功利化的習作態度中如何能看到個性化的語言在閃爍?!
二、基于兒童本位,轉變習作理念
優秀的習作,都是生命最真實、最自然的流露。越想讓孩子們在習作中說真話,抒真情,我們就越要走近兒童的生活,讀懂兒童,讀懂兒童精神。
眾所周知,兒童是喜歡游戲的,游戲之于兒童就猶如魚離不開水一樣。兒童在游戲中認識世界,形成對世界和人際交往的基本判斷。很多優秀語文工作者將兒童愛玩的天性與習作教學相結合,創生出了多種習作教學理念,吳勇老師提出的“童化作文”便是在眾多理念中值得推崇的一個。吳老師認為:童化作文的本質是為了兒童,它始終站在兒童立場上,化兒童的需要為作文的需要,化兒童的視點、體驗、想象、時尚等為習作的資源,它主張用兒童的精神去闡釋作文,用兒童的文化去觀照作文教學,用兒童的生態去構建作文課程。
因此,基于兒童本位的習作教學就是要求老師將習作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就是讓學生習作的“生活域”由教師設定的生活轉向兒童渴望去分享的生活;就是讓老氣橫秋的習作語言再次煥發出童真的趣味;就是讓教師俯下身子,學會欣賞兒童化的原始體驗,辨析兒童化的生活發現。
三、走近兒童,呼喚表達訴求
初冬的雨,紛紛揚揚。金黃的落葉鋪了一地,整個校園儼然是被一大桶黃色的顏料潑灑了似的。這樣美麗的景色,錯過豈不是很可惜?于是筆者果斷決定要帶著學生們去欣賞一下雨中的校園。我們三三兩兩地撐起傘向學校后面的小池塘附近走去,很多學生看到遍地的黃葉頓時驚呆了,他們紛紛丟下傘,在后院的草坪上奔跑嬉鬧起來。一個學生卻撐著傘在一旁看著地上的葉子喃喃自語,不一會兒,他跑向我跟我吟誦起他的詩來:落葉,秋天的精靈,當你匆匆離開之后,我們來年還再見嗎?我不覺一驚:多么敏感的孩子!孩子真是天生的詩人,要不就帶著他們謝謝童詩吧。
第二天的作文課上,我先帶著孩子們讀了一節課童詩,第二節課做了幾個想象練習之后,仿了兩首小詩,隨后就讓他們以《風》為題進行創作了。臨近下課的時候,我將孩子們的小詩收上來一一欣賞,孩子真的是天生的詩人,你看李潤熙是這樣形容他眼中的風的:
風整天東竄西竄,它在干什么?
春天,它跑向公園,帶來花香。
夏天,它跑向工地,帶來清涼。
秋天,它跑向田野,帶來豐收。
冬天,它跑向雪地,帶來歡樂。
哦!我知道了!
風是來給人們送禮的。
成天陽說:
……
秋風伯伯謝謝你,
你永遠是我的好朋友。
而在史樂兮的眼中,風卻是百變的:
風是個溫柔的姐姐,
輕輕撫摸小草、小花
幫柳樹姑娘打理凌亂的頭發。
……
這次即興而起的童詩教學收到了意外的成果,學生們連續好幾天都意猶未盡,儼然自己真成了一位小詩人了呢!
以上所述的就是筆者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的意外發現。其實十歲左右的兒童是最富有靈性的,他們有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只要我們老師能夠善于捕捉,化學生的興趣為習作的資源,便能夠上出一節學生喜歡的習作課。
四、結語及思考
當然,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著名的接受美學家伊瑟爾提出,作者創作過程中始終存在著“隱在讀者”。這一“讀者”存在于作者創作的任何一個環節,實際上,它是“讀者的需求或審美期待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是讀者的存在與作用內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種意識”。習作教學,本在哪里?本在課標,本在兒童。只有基于課標、基于兒童來設計習作教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習作興趣的發展,才能提升語文學習的關鍵能力——習作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吳勇.童化作文[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