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萍
摘 要:社會轉型條件下,各種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的沖突極易給中職生帶來很多心態方面的影響,所以中職生良好心態的培養尤為重要。本文從社會轉型條件下當代中職生的心態現狀研究著手,從教師對社會轉型條件下學生良好心態培養的引導性作用、社會轉型條件下中職生良好心態在集體生活中培養、科學健康生活方式對社會轉型條件下學生良好心態影響作用、基礎課及專業課中增加學生積極情緒體驗等四方面進行研究,以達到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并尋求轉型社會條件下中職生良好心態的培養方法之目標。
關鍵詞:轉型社會;中職生;心態
課題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立項課題“基于轉型社會條件下中職生良好心態培養研究”(編號:JG14EB114)階段成果。
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于2014年6月23至24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
習近平指出,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此次會議的勝利召開,體現了國家對職業學校的高度重視和對未來職業技術人才的殷切希望。作為職業學校的一名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職業教育事業貢獻力量。‘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這已為我們指引了努力的方向。這就要求我們職教工作者要踏踏實實地為學生服務,我們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因為“人生出彩” 不只是懷有一技之長,還要有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職業道德精神。然而,我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重大變遷之中,社會變遷作為重大的應激源將不可避免地給人們帶來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心理沖突,特別是在各種消極文化迅速蔓延的情況下,那些心理素質差,認知能力弱的中職生,更容易產生迷惘、焦慮、消極、沖動、偏激等心理障礙,進而引發行為失范。因此,中職生良好心態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社會轉型條件下當代中職生的心態現狀研究著手,在教學實踐中摸索轉型社會條件下中職生良好心態培養的方法,并取得一定成果。
1 社會轉型條件下當代中職生的心態現狀的研究
在社會轉型條件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碰撞,本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沖擊,公眾正體驗著社會變遷所帶來的驚喜、焦慮、失落等復雜的心態。然而,中職生社會經驗不足,缺乏思想準備,很難應付諸如學業受挫、父母離異、感情不容等復雜的問題,極易出現心理障礙。
一方面,當代中職生的家長普遍學歷低,早婚早育,工作不穩定,他們對子女投入的教育時間較少,多數孩子都是隔輩人帶大的。隔代人的過分溺愛和放縱是孩子過于“自我中心”,影響其自我意識的發展,容易使之形成自私、任性、執拗的不良性格。他們遇到生活中的問題時,不愛思考和嘗試,稍有不合心意就大哭大鬧,沒有抗挫折的“免疫力”,遇事就一蹶不振,或消極墮落。另一方面,現在的中職生,都是90后,獨生子女居多。家庭生活中,他們沒有兄弟姐妹這層關系,因此其社會化的過程中帶有其自身的特點:獨生子女極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普遍缺乏分享精神,極少同情心,冷漠心理亦不容忽視。
2 基于轉型社會條件下中職生良好心態培養方法
2.1 教師對社會轉型條件下學生良好心態培養的引導性作用研究
學生都有“向師性”這一本質屬性,即學生都有模仿、接近,趨向于教師的自然傾向。有人把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形象地比喻為“學生像花草樹木趨向于陽光一樣,趨向于教師。”可見,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容忽視的。轉型社會條件下,中職生的心理狀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許多消極的心態問題。面對此種狀況,教師對于學生良好心態培養的引導向作用值得重視和研究。所謂“引導”,即無論在行為上還是從思想上,教師都是走在前頭的榜樣,須要帶領學生們走出困境,走向開闊。
1.教學行為中的引導性作用
作為教師,我們要加強學習,修煉自己,每天用積極的狀態去感染學生,讓學生時時刻刻能感受到老師身上的正能量。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情緒首先應當是愉快的,并通過自身的快樂來帶動學生的快樂,用我們的激情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我們要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評價學生,看到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與學生分享成功的喜悅。教師應該每天滿懷激情,精神抖擻的進入課堂,用我們的熱情去感染和引導學生用積極的情緒和心態來參與課堂學習。
2.日常生活中對于思想的引導性作用
現在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對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的中職生來說,面對形形色色的新鮮事物和復雜環境,他們良好心態的培養需要老師合理的思想引導。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成功人士的好品質及其成功的原因。告訴學生,這些人之所以成功,都是其不懈努力,積極拼搏的結果。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能從他們的成功事例中學習越挫越勇的進取精神。另外,教師亦應設計一些有益的集體活動,如組織一場“感恩節”主題班會,或是一次關于“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的討論,并在學生參與過程中給予恰當的引導,引導學生敞開心扉,加強合作,在具體活動中去認知和體會積極有益的成分。
2.2 社會轉型條件下中職生良好心態在集體生活中培養研究
陶行知老先生曾經說過:“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可能終其身只是一個悲劇。”然而,對于社會轉型條件下的中職生來說,集體生活又何嘗不是培養良好心態的重要方面呢?
1.集體意識是一種好心態
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寓教于樂比刻板地說教效果好得多,在活動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才干、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還可以增加班集體的凝聚力。因而,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類活動并支持鼓勵學生參與活動是很有必要的,讓學生通過集體成員的協作完成任務,培養學生遇到困難尋求合作的能力和主動參與意識。如:鼓勵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有著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從不同角度探討同一問題,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學科的互補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2.集體輿論是培養好心態的一劑良藥
建立正確的集體輿論過程中,首先要讓集體成員認識和掌握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判斷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標準,促進他們心態的健康發展。正確的輿論是班集體不成文的言行規范,是學生自我反思和調整的手段。誠然,我們要提高集體輿論的質量,防止產生不健康的輿論。
2.3 科學健康生活方式對社會轉型條件下學生良好心態影響作用研究
科學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主要表現為生活有規律,沒有不良嗜好,講求個人衛生、飲食衛生,講科學、不迷信,,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和社會活動等等。對于社會轉型條件下的中職生來說,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確保其順利完成學業的一個重要基礎,更是他們適應社會,和諧環境,擺正自己社會生活中位置的心理健康基礎。
1、合理作息
很多中職生習慣晚睡聊天,晚手機游戲到深夜,結果第二天上課的時候非常疲憊,長期如此,還容易引起失眠,甚至引發神經衰弱癥和抑郁癥。生物鐘的紊亂,會讓他們狀態不佳,極易產生心態問題。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鼓勵學生制定作息計劃,嚴格遵守,按時起床,按時睡覺。有規律的生活能使大腦和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交替進行,天長日久,能在大腦皮層上形成動力定型,這對促進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2、合理運動
生命在于運動。鼓勵學生學習之余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不但可以緩解刻板緊張的生活,還可以放松心情、增加生活樂趣,反而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聽音樂、跑步、做廣播體操、踢足球等等都有助于增強體質,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這是一種積極的休息。
3、平衡飲食
通過對中職生的調查,我們發現中職生存在飲食不規律,搭配不合理,垃圾食品食用過多等問題。飲食的不合理會影響健康,使脾氣暴躁。所以,我們有必要對中職生的飲食給予科學的指導,可以通過開展營養知識講座,設計“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板報等。
4、平衡心理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持續的心里緊張和心理沖突會造成精神疲勞,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發生疾病。作為中職學校的教師,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平衡的調節問題。引導并教給他們調節心理的方法,使之以樂觀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多體諒別人,不過分苛求自己,經常反思,疏導自己的憤怒情緒,在助人、奉獻中獲快樂。
2.4 基礎課及專業課中增加學生積極情緒體驗的研究
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Fredrickson等人對親歷2001年9.11恐怖襲擊的46名大學生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心理韌性強的大學生在襲擊過后,不僅報告負性情緒體驗,也談到了一些正性積極的情緒體驗,比如對幸存心懷感激,更加珍惜周圍的親人,體驗到人們相互間的關愛。越是深切感受到這些積極情緒的學生,之后出現抑郁癥狀越少,并且在危機后,變得更加積極樂觀,對生活的滿意度有所提高。積極的情緒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一個極其關注的中心之一。積極情緒能夠促進認知;積極情緒能撤銷和沖淡消極情緒;積極情緒能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因此,在課程中增加學生積極情緒體驗對學生的良好心態的培養有重要作用。
1、基礎課
基礎課均為理論課程,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中職生來說比較枯燥。學生們普遍對基礎課程有畏難情緒,針對此種現狀,可嘗試如下增加積極情緒體驗的方法:
(1)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表情豐富、語言精湛。這會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投入到積極的思維活動中。
(2)教師應借助一些教學設計手段,聯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結構,讓學生面臨能夠產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這種矛盾與沖突作為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和主動學習的動力,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欲望。
(3)教師在基礎課教學過程中應運用賞識教育的理念。以開放、欣賞的眼光看待發展中的學生,合理安排教學的難度與進程,組織有效多元的評價機制,讓學生能夠體會到由成功帶來的愉快情緒體驗。
2、專業課
專業課有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相結合,難度較基礎課更難。那么,如何在專業課中增加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呢?
(1)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尋求與學生的情感共鳴。師生之間形成師愛生,生敬師的良好關系,從而促發師生互動過程中的積極情緒。
(2)實習工作頁設計的難度要適當,設計內容要貼近生活實際,充分考慮學生的參與度與任務完成情況。
(3)給與學生更多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增加學生的社會體驗,提高自我,服務社會。
隨著現代社會的演進,心態問題日漸凸顯,黨和政府亦高度重視。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明確為轉型社會條件下的中職生良好心態的培養問題,有一定的實用研究價值。目前,學生心態培養的方式只限于心理健康課程及心理咨詢輔導。然而,本論文的創新之處是,將對中職生良好心態培養的教育方式全面鋪開于各門課程、集體生活及健康生活方式中來。本文提出教師對學生良好心態培養的指導性作用,旨在教會學生學會自我心態調適的能力,提出教師在學習生活中對學生施加指導性作用,增加學生積極情緒體驗,教授其調整心態的方法及科學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使學生具備良好心態素質,使之能順利完成學業,和諧人際關系,自然適應社會,健康發展之目標。
誠然,本文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希冀從理論上對轉型社會條件下中職生良好心態培養有所貢獻。學生良好的心態應該從多維方面去探索,去研究,這是一個漫長而又艱巨的過程,教育研究之路任重而道遠,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我們應立足崗位,心系學生,多研究,多反思,努力使教育工作取得更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