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迎
【摘要】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為了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需要加強對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本文從圖文對照、表演、搜集信息、利用圖畫自學古詩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二十一世紀是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教師肩負著歷史的責任。所以我們要更新教育觀念,才能培養出新時期的建設人才。通過《新課標》的學習,我認識到過去的教學,教師講得多,學生聽得多,實踐少,導致“學生語文運用能力偏低”,這樣下去,學生將來是不能參與激烈競爭,挑起建設祖國重擔的。《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閱讀、寫作強調學生自己讀和寫”。“閱讀教學以學生閱讀為前提,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少做題,多讀書”。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在將來的工作、生活、學習中,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能力,去搞好自己的工作,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出力。明確了語文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于是,我在備課和教學中,力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在閱讀方面我是這樣做的:
一、對于文字淺、圖文對應的課文,要求學生圖文對照,自學課文
先抽生讀,其余學生聽并看圖,使學生對圖畫內容有先入為主的鮮明印象;再讓學生圖文結合自讀,而且給一定時間讀,目的是通過閱讀實踐,理解課文內容;最后采用不同形式讀,使學生讀懂了課文內容。二年級上冊《秋天的圖畫》我就采用了此種教法,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不僅培養了閱讀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懂得利用圖畫來理解課文內容。
二、對于人物語言、動作多的課文,讓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課文內容
例:《淺水洼里的小魚》,講了許多小魚被困在海邊淺水洼里,太陽一曬,淺水洼被曬干,魚就會干死。小男孩彎腰,撿魚,扔回大海的行動,表現了他珍惜生命,愛護動物。我先讓學生讀課文,整體感知;接著讓每個學生邊讀邊用動作表演,使其獨立理解課文內容;再接著分小組,一人讀書,其余根據課文內容表演動作,根據課文語句意思,互相糾正動作;最后,推出代表上臺表演,全班評價是否正確表演出了課文內容。于是讓學生思考小男孩語言、行動表現了他什么?這樣教學,教師講得少,學生實踐多,興趣高,人人參與都有所得,不僅培養了閱讀能力,而且培養了語文實踐能力。
三、借助學生課前搜集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信息,讓學生利用它自學課文
例:《窗前的氣球》寫了科利亞得了傳染病被醫院隔離,感到孤獨,同學們從窗戶升起氣球去慰問科利亞,科利亞心情好些了,表現了同學之間的友情。課前我讓學生了解:傳染病醫院會對病人會用什么方法?上課之前再問:“假如你得了傳染病被隔離,你有什么感受?”新授課時要求學生帶著以上問題,去閱讀課文。第一步自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步自學課文理解科利亞被隔離的孤獨;第三步自讀理解同學用氣球問候的真情。由于有了課前搜集的信息,學生自學結合其思考,較容易懂了課文內容,體會到同學之間的真情。如《春夜喜雨》一詩,學生課前收集到信息:詩人杜甫在創作此詩時,因陜西旱災嚴重來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濃,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這樣,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而且培養了語文實踐能力。
四、利用簡介和圖畫,讓學生自學古詩,初步了解大意,從而體會思想感情
在教《回鄉偶書》、《贈汪倫》采用了此教法,學生能初步自己理解詩意,培養了閱讀能力,而且培養了語文實踐能力。其次,在理解課文后,開展一些拓展實踐,如:畫一畫、說一說、編一編、 演一演(遷移)。
在識字教學方面,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通過自學找同音字或形近字,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來記憶音形義,用小組競爭推代表“奪紅旗”使學生有自主識字的樂趣和動力。另外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每月舉行我的擂臺活動,比比誰的課外識字量最多。
詞句教學方面,讓學習和生活實際結合,和語境結合自學理解,收效較好。每次學到新詞佳句之后大家會絞盡腦汁地想想怎么運用。
總之,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放眼未來,從點滴入手。做到“導-扶-放”,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讓課堂成為“活水”,讓學生真正成為有生命的個體。吳松年教授說過“不求不講,不精不講,不奮不講,不化不講”。我們要改變過去老師講的繪聲繪色學生聽得一塌糊涂的現象。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去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使學生成為新世紀的祖國的棟梁。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