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姣
【摘要】在“學講計劃”理念的指導下,小學語文“學講課堂”應讓學生講什么?本文作者認為:關于一些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運用應讓學生講;關于一些精彩句段的賞析應讓學生講;關于對文本角色性格特點或精神品質的評價應讓學生講;關于理解上的重點、難點內容應讓學生講;關于對文本表達形式的領悟與欣賞應該讓學生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講計劃;實踐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徐州市“學講計劃”教學改革已經推行一年多,一線教師也都進行了實驗,獲得了切身體會。“學講計劃”實施的主旨是要求教師摒棄注入式教學,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它的實施改變了課堂教學中死氣沉沉的局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習效果。筆者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此談一談自己的一點做法與思考。
一、關于一些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運用應該讓學生講
傳統教學中關于生字的識記,好多老師的做法是先教學生反復地讀幾遍,然后再讓學生通過一遍又一遍機械地抄寫來記憶。這種做法讓識字教學失去了趣味,增加了學生負擔,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學講理念”指導下,筆者一改過去“灌輸”的教法,將識字這一環節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在小組內講述如何記憶某個生字的字形、字義、讀音。如為了記住字形,有的同學在預習的時候給課文中的每個生字編了一個字謎來幫助記憶,交流的時候組員們都聽得興味盎然。再如,教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筆者讓一名學生到講臺上講解自己如何理解“裹”這個字的意思,沒想到這個同學竟然做起了一個動作:隨手拿起教桌上的粉筆盒,用自己的衣襟包了起來,他告訴大家自己的這個動作就叫“裹”。聽了這位同學的講解與演示,學生對這個字的意思心領神會。接著一些學生受到啟發,說出了“包裹”、“裹足”等詞語。
二、關于一些精彩句段的賞析應該讓學生講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好多是名家名篇,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與欣賞價值。其中一些精彩的語段、句子都是教學的重點。比如《早》和《只揀兒童多處行》兩篇課文,都用精彩的語言描寫了梅花和海棠花的美,其目的是以花喻人,來贊美人的品質、精神。那么魯迅和梅花、兒童和海棠花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共同之處呢?這個問題在課堂上就要放手讓學生去思考、琢磨。學生通過一番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最終會弄清花兒與人之間存在的共同點,如海棠花是充滿生機的,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兒童也活潑可愛,猶如生龍活虎;梅花凌寒怒放、清香怡人,做“東風第一枝”,魯迅先生品行方正、勤奮好學,其品行亦如梅花一樣,令人欽佩。再如,《“番茄太陽”》《第一次抱母親》《永遠的白衣戰士》三篇課文中都有關于淚水的精彩描寫,但是各處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不一樣。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每一處句子,讓學生反復朗讀并結合自己的閱歷,來感悟句子所蘊含的真情實感,讓學生大膽地講出富有個性的理解。學習完三篇文章之后,還可讓學生比較這三處句子在表達情感上的不同,并借鑒這種寫法描寫一下自己流淚的情景,再現當時自己的心理活動。總之,教師應瞄準文本中精彩的語段,來引導學生賞析、品味,讓學生讀有所悟,學有所得。
三、關于對文本角色性格特點或精神品質的評價應該讓學生講
小語教材中描寫人物的課文較多,閱讀這些課文學生好比走進了一個“人物長廊”,結識了諸多中外名人或身上具有某種精神的普通人物。這些人物的精神品質感染著學生幼小的心靈。教學此類課文,關于對文本角色性格特點或精神品質的評價應該讓學生講。比如,《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講述了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間發生的有趣故事。文中說在小女孩的心目中愛因斯坦算不上偉大,可是在小女孩爸爸心中卻是一個最偉大的人。那么究竟是偉大還是不偉大?這個問題就很有研討的必要。課堂上教師就要引領學生通過細讀課文來解決這個問題,要鼓勵學生以自己的視角來評價愛因斯坦這個人物。于是,以這個問題為抓手,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便成了一個必然。
四、關于理解上的重點、難點內容應該讓學生講
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是較強的,教師不要低估學生這方面的潛能。因此,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也要嘗試著讓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生生之間進行交流。比如《詹天佑》一文重點講述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其中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集中體現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與超人智慧。理解兩種開鑿方法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行駛方法,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如何突破這個重點?最好的辦法還是放給學生,教師切不可直接地講解與告訴;而要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一回設計師,借助語言文字來繪圖、理解,通過繪圖來解讀施工方法和行駛路徑,進而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所在。待學生自主思考、嘗試理解之后,再安排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分享,完善認識。對于那些學生通過合作還不能透徹理解的難點問題,教師應當在學生講述的時候適時地給予點撥,以撥云見日,解除疑惑,形成共識。
五、關于對文本表達形式的領悟與欣賞應該讓學生講
閱讀一篇課文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寫了什么,還要讓學生感悟文本的表達形式。比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每冊課本中總要安排一篇現代詩歌,這些詩歌語言優美、含蓄,讀起來膾炙人口,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比如五年級的《春光染綠我們雙腳》、六年級的《長江之歌》等課文,在寫法上都有首尾呼應等特點,同時作者還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賦予所描寫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使得詩歌語言更加生動、凝練。教學這些課文,不僅要讓學生明白每一節詩描寫了什么事物,抒發了怎樣的情感,還要引導學生以一雙發現的眼睛來欣賞詩歌的表達形式,領略詩歌語言上的押韻之美、句式上的對稱之美、首尾呼應的嚴謹之美,等等,初步體會詩歌在創作上的特點。這些知識不應是教師直接地告訴學生,而要讓學生通過閱讀、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來獲得。通過這樣的途徑獲取的知識才是透徹的、深刻的。
參考文獻
[1]鄭美玲,韓玉蘭.化“教”為“學”化“解”為“議”—談談對“生本課堂”的探索[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1(09).
[2]王海豐,楊土良.語文學科教學要體現人文關懷——《詹天佑》(第二課時)教學實錄與評析[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2(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