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圓 陳欣雅 陳靜 任袖倫
摘 要:中國是全球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生產的第一大國,也是紡織加工的第一大國。紡織服裝產業是的傳統產業之一,根據聯合國預測此行業還將繼續迅猛發展。在中國從工業大國走向工業強國的路上,紡織服裝行業也面臨必須轉型升級。為促進紡織服裝產業更好的發展,我們對紡織服裝產業社會問題做了調查研究。
關鍵詞: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現狀;問題;解決方法
一、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現狀
1980年至1990年間,隨著發達國家將紡織加工業大量轉移到國外的契機,中國逐步成為紡織加工業第一大國,形成了紡織服裝產業體系。從紡織原料的生產,到紡、織、染、整、梳,再到服裝及其他紡織品,形成了完整的生產體系及銷售體系。
中國紡織服裝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的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11%。中國紡織工業的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占全國利潤總額的5%~6%。中國紡織規模以上企業職工人數1000余萬人,全國紡織企業直接從業人員2200萬人。十二年來紡織服裝出口金額占全國出口金額13%~15%。然而中國紡織品、服裝歷來是以低價出口占據國際市場的。雖然出口量很大.但產品的附加值較低。從服裝行業出口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來看,我國是世界服裝出口第一大國,但是與國際的紡織品技術水平相比,中國的紡織品技術還是比較落后的,技術對外依存度比較高,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低。而現在我國的紡織服裝行業在第三世界經濟體的擠壓下,在發達國家的“在再業化下”等一系列的趨勢下,我們必須將以前的路線“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傳統模式轉變為“原始創新”,才是穩定持久發展的長久之道。
因此紡織服裝行業發展面臨許多機會和挑戰,我們要把握好機會,實現將中國紡織產業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
二、中國紡織服裝所存在的問題
第一,生產技術問題。紡織行業發展前期以家庭作坊起,發展到現在導致許多公司規模小 ,用工緊張,勞動力成本提升,產業結構不合理,深加工的印染布、色織布的比例偏低。
第二,創新能力問題。產品開發創新能力近年來雖提高較快,但依然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眾多的中小紡織企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原始性創新低,具有原創品牌效應的少得可憐,模仿和跟進現象相當普遍。
第三,品牌效應問題。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歷來缺乏世界名牌。發達國家的名牌產品銷售價值遠高于非名牌產品,與世界名牌相比,中國的名牌缺乏,出口檔次低,創匯效益差的劣勢顯露無疑。
第四,污染問題。紡織業最大的危害是廢水,廢水是紡織行業最主要的環境問題。紡織行業的紡織部門是一個用水量和排水量較大的工業部門之一,環境治理成本(污氣、污水治理和排放)非常高,等等。
第五,產品質量問題。許多紡織企業的老板目光短淺,在紡織生產方面從來不注重服裝的質量,一味的求數量,導致中國的紡織服裝的質量一直處于下游。且中國紡織產業陳舊設備淘汰,除少數骨干企業外,全行業產品質量低。
三、紡織服裝問題解決方法
第一,我們要加快人才培養和儲備,強化自身建設,樹立“以人為本”的用人觀,提升紡織員工整體素質,強化自身隊伍建設。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辦法,邀請國際紡織服裝相關專家,通過舉辦企業負責人和專業人員分析會等形式,引導紡織服裝正確把握行業發展趨勢,促使紡織服裝走上良性發展道路。我們要通過技術進步,提供裝備水平,提高中國紡織服裝的競爭力。
第二,我們要提高中國品牌知名度,讓中國品牌走向國際。企業在創立品牌之前,必須有一個明確、完整的“品牌戰略”,包括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文化內涵、產品特色、主要品牌策略等等,并有序地推進品牌戰略的實施。此外,注重引進培育。現有貼牌生產企業在條件成熟時,應逐步創立自主品牌產品。要加快專業技術人才儲備,在外部引進成熟技術的基礎上,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設計。 要推進紡織報裝產業由加工型品牌向出口型轉變,努力創建國際知名品牌,提高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附加值,逐漸改變我國服裝“大路貨”甚至“地攤貨”的市場形象,向國際紡織服裝行業中高檔市場進軍。
第三,科技創新是進步的唯一道路。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想要贏得更多的國際市場,我們只有不斷的提升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在紡織布料方面創造新功能,設計出使人們更舒適的紡織服裝。通過科技創新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第四,我們要加強環保和綠色營銷意識,中國的紡織企業污染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近幾年來,世界各地都在注重環境保護,強調綠色環境,同樣紡織企業也要加大重視紡織行業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對污水,廢氣進行一定的處理后,再排向外界。政府要加大對各企業的監控,控制排放指標。同時我們更應通過技術提升,減少污染。
四、總結
近些年我國的紡織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每年紡織品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然而從長遠的利益看,主要以加工為主的出口形式遠遠不夠,要想真的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并且讓中國的紡織服裝更上一個臺階,我們應該注重高端品牌的建立,紡織服裝的技術創新,質量問題的保證。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必須堅持高端化、品牌化的內涵式發展,突出重點領域,追蹤國際國內新技術的發展,加快技術進步的步伐,加強適銷產品的開發,促進產業升級。要積極實施面料等新品種和新穎外觀的設計,努力實現原料多元化、環保化和高科技化,形成地方產業特色。因此,我們不可盲目樂觀,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充分認識自身的不足,大力加強結構調整,揚長避短,把握機遇,我國服裝業就完全能夠以“入世”為契機,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林建萍,王梅珍,崔鴻鈞等 .寧波市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技術路線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