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地
【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它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也處處蘊含數學,它時時與數學相連。小學數學教學中,如能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將學生熟悉的蘊含數學知識的生活實例引入課堂,抽象的數學就會變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數學也能變得生動有趣。本文試從兩個方面入手,運用了大量鮮活的實例,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融入生活作了深入淺出的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資源;融入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 指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边@一要求特別強調了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那么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要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呢?下面談談幾點看法:
一、在導入中融入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具體的,但數學是抽象的。我們應該將數學抽象的內容附著在現實的背景中,讓學生去學習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發展的數學。教學內容只有與生活相聯系,才能激發學生進行多樣化的思維,才能便于學生深入認識知識的“內在實質”,從而達到一種豁然開朗的境界。上述案例通過改編學生體育課上經常玩的游戲導出相遇應用題,學生在游戲中理解了相遇應用題,學生在游戲中理解了相遇應用題的特征,從而為學習新知識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 ? ? 例如,教學上“百分數”的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百分數的意義,我在上課之前收集了很多的食品包裝袋,在這些食品包裝袋上,都有食物成分的說明,而其中很多都是用百分數來表示的,我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些包裝袋上的信息,然后給學生——解釋這些信息中百分數的含義,這時候,學生在理解這些百分數的時候就會有實物作為參照,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所學的知識了。同時,通過實際生活作為導入的切入點,也可以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數學知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在組織教材在結合生活
數學教育是要讓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必須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的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然而,現行教材雖然經過大的改革,題目的老化現象、數據的過時現象、脫離實際現象都已有明顯好轉,但仍不徹底,比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更新明顯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來處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組教材內容。
如一位老師在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研課時,她在讓學生弄懂、弄透1/2的意義、讀寫法等知識后,沒有按教材的步驟往下依次講1/3、1/5、1/10等,而是讓學生在折1/2的基礎上自己再折一個新的分數,涂上顏色,標上分數,說出理由,這樣幾次對折,1/4、1/8、1/16、1/32、2/8……一系列分數學生自己就學懂了,對于1/3、1/5、1/10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教學“8的組成”時,我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讓學生用8只乒乓球往籃子里投擲,反復投擲,把每次投擲籃內外的球數記錄下來,使學生從游戲中感受到8的組成,而不是通過死記硬背來掌握新知。這樣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在創設情境中模擬生活
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下面是幾種常見做法:運用實例創設情境。如教學循環小數概念時,讓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做事,“從前,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說從前山上有座廟……”,通過實例初步感知“不斷重復”,再舉出自然現象“水→汽→云→水”的循環引出“循環”的概念。
圓的認識教學,這樣引入:出示一幅顏色鮮艷的有用正方形做輪子的自行車,問同學們這自行車漂亮嗎?喜不喜歡(不喜歡),為什么(雖漂亮但踩不動),老師把正方形車輪換成橢圓后再問學生喜不喜歡(不喜歡,因為騎這樣自行車在平坦大路上都會象踩在顛跛不平的路一樣。),教師再把橢圓形車輪換成圓形,學生才滿意。動手操作創設情境。在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學生自帶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動手操作,通過旋轉平移方法把兩個一樣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底乘于高,所以三角形面積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積公式是學生在操作,觀察、思考概括而來,學生嘗試到成功的快樂,不但能掌握知識,更能培養學生的信心和興趣。
四、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應用數學知識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又必須用于現實生活。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看學生能否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注重數學知識的應用,既能鞏固所學的書本知識,又能使學生在應用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意義,還培養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如在學生們學習了應用題中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數量關系后,可以讓學生去買東西,而且是變換方式地買,從而讓他們在這一實踐中更深刻地理解這些數量關系;在學生們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后,我們不妨讓他們算一算教室的表面積,算一算自己住的房間如果要裝修,需要粉刷的表面積等;學習“時、分、秒、年、月、日”單位之間的換算后,我們不妨讓他們算一算自己每天上幾小時的課,也就是幾分鐘,還可以算一算自己有幾歲了,我們來到世界上有幾個月了、幾日了。
教學中教師若能多給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既能給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提供廣闊生動的空間,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切認識到數學和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出他們學好數學的積極情感。
總之,總的來說,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聯系,課堂上學生通過活動獲取知識,突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學習方法,訓練學生思維。生活化課堂教學,能以課本為主源,又不受課本知識的禁錮,使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既能落實減輕學生負擔,又能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云.將生活化教學融入小學數學教學.《新課程:教師》.2013年第8期
[2]譚燕.讓多彩生活融入數學課堂——小學數學教學要從實際出發.《中小學電教:下》.2011年第3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蓬壺鎮魁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