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素紅
摘要: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更為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重視學生對于課本上數學內容的掌握,卻很少關心學生有沒有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因為那不是考試內容。其實,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只有落實“生活化”,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將所學運用于生活,才能使學生“學以致用”,鞏固所學,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本文將對小學數學生活化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數學教學 知識傳授 生活化 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庇纱丝梢姡W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摒棄傳統觀念,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生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感受到數學的意義,更積極地去學習數學、運用數學。
一、引入生活素材
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感興趣。生活中每個角落都會有數學問題存在,比如說去超市、商場購物,去銀行存取款,交水電費,買菜……這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是我們經常會遇到,也是經常會忽略的。如果我們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數學素材,來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則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一種親切感,從而會覺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是如此得緊密。
比如,在教學克和千克的時候,我拿來了一個方便面的包裝袋,包裝袋上印著——總重量:120克,面餅+配料:117克,面餅:86克。我讓學生根據方便面包裝袋上印的重量來計算包裝袋和配料的重量。很快,學生便根據總重量減去面餅+配料的重量計算出了包裝袋的重量——3克,然后根據面餅+配料的重量減去面餅的重量得出了配料重31克。通過這個生活素材的引入,學生既了解了“克”這一重量單位,又訓練了計算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二、改組教材,貼近生活
教材中有很多的習題、例子,其中一些習題或者例子只是單純的數字計算,無法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那么我們便可以將教材進行改組,體現出數學的生活化。如在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時,我對書本上的例題進行了改組,沒有直接呈現題目,而是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有一次,你去商場購物,買了一頂帽子,價格32元,又買了一個玩具,價格68元。售貨員開好了票,要去收銀臺付款,這時你帶了340元錢,會怎么付?付完以后你還剩下多少錢?很快,就有學生提出了解決方案:把兩張票一起交給收銀員,先計算出兩件物品一共需要花費32+68=100元,然后計算所剩的錢340-100=240元,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三、利用多媒體營造生活化的氛圍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多媒體越來越發揮了重要作用。多媒體的優勢就是聲像圖文并茂,更加具體和形象。很多時候,我們利用多媒體,可以營造一種更為真實、具體的生活化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氛圍,感受到一種親切感和真實感,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和體驗。比如,在《認識小數》的教學中,我就利用多媒體創設了“帶弟弟去超市購物”的情境。課件第一頁出示一個超市的圖片,第二頁展示的是各種物品的價簽。我告訴學生,弟弟不認識價簽上的數字,你可以告訴他,并且說出價簽上的數字表示幾元幾角幾分嗎?學生聚精會神地觀看課件上面出示的物品和價簽,一一說出了具體的價格。一節課下來,學生仿佛置身于超市,調動起了平時去超市時的經驗,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聯系了起來,使所學知識回歸生活,解決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練習形式生活化,架起“學”和“用”之間的橋梁
數學的教學目的從根本上來說是“學以致用”,也就是將所學得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所以,這“學”與“用”之間必須要架設橋梁。在課后練習環節,我們完全可以多設計一些生活化的作業,架設學與用的橋梁,使學生通過解決課后練習中的生活化問題,來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后,我要學生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和寬,以及門窗和黑板的長和寬,然后利用所學的知識,測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積。學生通過收集信息,并對信息加以分析,找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真實體驗,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又比如,在教學《認識小數》時,我要求學生把家里的水表和電表抄錄下來,計算本月家里水表和電表所走的度數。通過抄錄,學生更進一步地了解了小數的意義,并學會了計算用水量和用電量,他們以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強化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五、結語
以上,我們從引入生活素材、改組教材,貼近生活、利用多媒體營造生活化氛圍、練習形式生活化,架起“學”和“用”之間的橋梁四個方面對小學數學的生活化進行了分析與總結。數學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只要教師積極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學會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就會自然而然地提升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數學生活化認識,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從而達到高效。
參考文獻:
[1]羅海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趨勢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23).
[2]陳璐.淺論數學生活化對教學方法的影響[J].金田,2013(2).
[3]繆亞紅.論如何讓小學數學在生活化教學中綻放活力[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3(Z1).
[4]童立新.淺談對小學數學生活化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2(8).
[5]喬虹.新課程視野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誤區探略[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1(07).
[6]王玉清.數學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J].新課程:下,2012(1).
[7]羅新兵,李晶.數學生活化的含義與功能及其情境標準[J].數學教育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