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留平
【摘 要】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前教師必做的功課,它是教學的預設與準備。教師在深度解讀教材、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指向創造性的學習等方面要進行充分預設,只有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課堂,使教學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預設;教學設計;解讀教材;認知起點;創造性的學習;自主發展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設計是教學的預設與準備,不僅要選定合適的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更要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還要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設置適度的鞏固練習,等等。
一、深度解讀教材是教學設計的前提
“教(學)什么”,是教學設計的“原材料”。選定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前提,一方面要讀懂讀透教材,熟悉教學內容,把握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另一方面要領會編排意圖,把握知識的邏輯體系和發展脈絡。每一個知識點既相對獨立,各具獨特的價值,同時又處于縱橫相連的知識體系中,是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支點。
例如,三年級(下冊)的“認識分數”,是在三年級(上冊)認識“把一個物體、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用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基礎上教學的。重點是認識“把若干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用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表示這個整體里的一份或幾份”。難點是認識“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這對于學生來說,是思維上的一次飛躍。同時,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又為在五年級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因此,在教學設計時,就要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學生充分感知“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的過程與結果所表示的意義。這樣瞻前顧后地解讀教材,能使教學設計更富系統性與結構性,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長效發展。
二、把準學生的認知起點是教學設計的依據
“怎么學”,是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學習是學生的經驗體系在一定環境中由內而外的“生長”,必須以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來實現知識的建構,促使學生經歷一個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上升的認知結構重組的過程。因此,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知識發生、發展的邏輯次序(邏輯起點),二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現實起點)。
例如,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直接的知識經驗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教學時,一方面要激活學生這些已有的經驗,在學生的認知起點處激起思維沖突:“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能像長方形那樣用‘鄰邊×鄰邊嗎,為什么?”這個問題幫助學生初步建構了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也是激起學生思考的關鍵。不同的學生對這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像長方形面積計算那樣,把一組鄰邊相乘”,有的學生則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要用‘底×高來計算”。學生充滿困惑的見解,驟然打破了教學的平衡狀態,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愿望。學生在動手操作、分析比較中不斷建構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理解,不斷完善認知結構。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可以使教學設計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幫助學生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
三、指向創造性的學習是教學設計的關鍵
“怎樣學得更好更優”,指向課堂教學的發展性目標。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引下,經過數學思考習得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發展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因此,課堂中要讓學生自主決定、自主選擇、自我調控、自我評價反思。
教學設計時,還需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豐富學習資源。選擇既符合教學內容又貼近學生實際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能自主選擇需要的資源,充分地感知體會,形成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建構系統性的認知結構。選擇恰當方法。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學生的思維特點,巧妙預設獨立思考、探究合作等不同的方法,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選用恰當的方法參與探索與思考。設置適度練習。安排適度適量的練習,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基礎題、提高題、創新題,教師利用練習及時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能不斷完善調整教學的過程。另外,還要關注教學具準備、各環節的時間安排等諸多因素,力求體現少教多學,讓學生自主參與思考、討論、建構、完善。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之前的預設,是從教師的角度預計課堂教學的進展及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可能與真實的課堂場景完全一致。因此,在設計時應從多個角度預設學生的可能想法,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課堂,使教學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