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麗
摘 要:當前,大學生殺人、自殺事件時有發生,這些行為不僅給行為者自身和家庭帶來危害,也給高校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這就使高校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不得不重視對學生自身的生命教育。音樂教育屬于素質教育課程,其教育功能具有多元且整合性,在實施生命教育中有著特殊的功能。本文提出,應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特點,將生命教育滲透在音樂教學中,啟發學生完整理解音樂中的生命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最終形成對自我及他人生命的熱愛和尊重。
關鍵詞:生命教育 音樂教學 滲透
課 題:本文系2014年河北省保定市社科聯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0340。
生命教育就是對生命態度的教育,是以生命為基點,激發教育潛在的生命因素,發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質量和生命意義為宗旨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不只是簡單地告訴大學生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他們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
在現在的高職院校中,單獨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生命教育的最佳途徑應該是通過各門課程的教學滲透來實現。藝術與人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音樂更是情感的藝術、連接心靈的藝術。音樂教育對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促使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音樂教學中滲透與實施生命教育,可以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正確態度和意識,并在音樂學習中收獲生命成長的幸福。本文就如何在高職院校音樂教學中滲透與實施生命教育進行理性的實踐與探討。
一、在聲樂教學中激發生命
聲樂藝術是用人聲唱出的帶有語言的音樂,它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聲樂藝術是人的本能創作,最能直接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豐富多彩的聲樂作品,題材豐富、體裁廣泛、風格多樣。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簡單地傳授歌唱科學的發聲方法,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還要運用歌曲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演唱形式,觸動學生的情感,震撼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歌唱中感受生命的珍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教師應緊緊抓住音樂形象和內容,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例如《從頭再來》《感恩的心》《陽光總在風雨后》《怒放的生命》等歌曲的音樂旋律優美流暢、歌詞發人深省,具有明顯的、積極向上的生命教育目的,教師需要及時的發現、引導和教育。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充滿了生命的正能量,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演唱體會到聲樂藝術特有的美,而且可以從優美的音樂旋律中得到精神方面的愉悅、滿足和啟發。
《飛吧,鴿子》是高職聲樂教材中的歌曲,這首歌是電影紀錄片《鴿子》主題歌。歌詞飽含堅韌、勇敢與希望的生命態度,旋律平穩舒緩。鼓勵和教育人們無論在什么樣的困境下,都不要氣餒,要勇敢地面對一切困難并戰勝它。筆者在教授學生演唱這首歌曲的同時,將生命教育穿插其中。在學生基本把曲譜和歌詞學會唱熟,演唱發聲方法基本掌握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對構成歌曲的各個要素進行全面的理性的分析,對于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要反復揣摩體會,由此激發學生的情感。告訴學生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我們像鴿子一樣堅強勇敢,需要我們去拼搏奮斗,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沒有遺憾,我們的生命才更精彩。有了深層次生命教育的滲透,學生更深刻地、比較細致地理解了歌曲的思想感情,不但對演唱的藝術處理更加到位,而且使學生在動情的歌唱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了生命教育的熏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音樂欣賞課中感悟生命
音樂欣賞是人們通過聽覺感受音樂,從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悅和滿足的一種藝術活動。它在音樂教育和生命教育中起著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音樂欣賞可以使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多的音樂作品,擴大其音樂眼界,在培養人健康向上的審美情感,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生命教育應注意抓住音樂欣賞課程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樂,做到以樂怡性,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和人生觀。在音樂欣賞課中,首先要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以此感悟生命。教師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啟發和誘導。欣賞前,我們可把音樂作品的背景、簡介等信息,與作品的主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過生動的故事、激情的演講、優美的畫面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一下子對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由此,學生會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要求播放樂曲。聽完音樂后,接著引導性地向學生提出問題,諸如:“聽完音樂后,你會想到什么?”、“這首作品對你的生活有什么啟發?”等等,讓學生對作品和生命都有一份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讓人感受到人生的震撼。隨著旋律的起伏,重新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又重新認識了生命。《哈利路亞》莊嚴崇高的音樂,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全部意義,讓人的生命在一瞬間變得崇高而偉大。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飽含著音樂家超凡的創造力,及他們對生命的理解與感悟,開啟著學生生命的源泉,讓學生不僅在享受音樂之美,更是在感悟生命之美。總之,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使學生主動、獨立地投入到音樂欣賞學習中,這是音樂欣賞課中滲透生命教育教學的最有效的措施。
三、在音樂課外活動中體驗生命
生命教育不能僅停留在音樂課堂上,必須在課外實踐中予以體現和延伸。將音樂活動帶出課堂,是加強音樂學習和生命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在課外活動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多種合作交流的機會,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注重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集體合作,鼓勵學生敢于表現自己,發表不同見解,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活動中認識到人和人之間的差異,學會傾聽別人、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同時,教師還應盡可能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比如組織小型的音樂會、歌詠比賽、合唱合奏等活動。鼓勵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使每個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個人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其中,合唱這種音樂教育形式,在思想道德建設和生命教育方面有著更加得天獨厚的優勢。合唱強調的是聲音的協調,要把個人的聲音融入到整體的聲音中去,個人的聲音再好也不能突顯出來,這樣才能得到合唱的效果。這種強調共性的藝術,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協作精神。使學生得到生命的價值體驗,從而使生命教育得到充分滲透。
四、小結
總之,生命教育不是知識的獲取,而是使個體行為發生轉變,但這個轉變是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種長期的外部氛圍引導、激勵他。因此音樂教育多渠道多角度滲透入所有課程,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構建新型的課程體系,“以人為本,生命第一”的教學理念就顯得格外重要。整個音樂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音樂教育的特殊功能,形象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陶冶情操的過程。要充分開發與利用音樂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資源,根據音樂學科特點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唱、敢演。在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與審美能力的同時,逐步形成健康的審美觀、生命觀,使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
參考文獻:
[1]李妲娜.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鄭茂平.音樂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3]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4]王河濱.論生命教育基礎與基本理念[J].浙江教育科學,2006(4).
(作者單位:冀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