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婷
摘要: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同時我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二者的結合就形成了中國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局部文化。在中國廣闊的區域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地域文化,其中陜北民歌就是一支杰出的文化代表。本文主要分析陜北民歌的現狀和其發展方向。
關鍵詞:陜北民歌 現狀 開拓方向
音樂是人類交流情感和表達思想的手段之一,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有效產物,具有非常明顯的“非物質性”。我國的歷史漫長且悠久,在我國長達五千年的歷史歲月里,伴隨著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演進,產生了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民族音樂。民歌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特定區域內流傳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征的歌曲,體現了我國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習慣、民族語言和地方文化。陜北民歌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
一、陜北民歌的現狀研究
(一)陜北民歌簡介
陜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陜北民歌昂揚著黃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著黃河兒女最通俗的詞匯和最亮麗的激情。她是我們黃土地的母語和家園,更是我們黃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陜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征: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這種既通俗又亮麗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壇圣殿之上,用小調小曲宣泄黃鐘大呂之勢。
(二)陜北民歌的發展歷程
陜北民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但是陜北民歌由于自然和社會條件的限制長期處于非正式的文化成分。從目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看,真正把陜北民歌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形態來收集、整理和研究是從20實際30年代開始的。陜北民歌的研究伴隨著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啟動時期、發展階段、停滯時期和豐富騰飛時期四個階段。
1.延安啟動時期(20世紀30年代中葉-20世紀40年末)
延安時期主要是指中國近代史上1935年紅軍長征中陜北吳起鎮會師后到1948年中共渡江戰役之前這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延安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權所在地,也是在這段時間里,陜北民歌迎來了自己的發展時期。
中共在陜北落腳之后,專門成立了魯迅藝術音樂學院,魯迅藝術音樂學院的高級班發起了“民歌研究會”,派出大批專業的文藝工作者系統地、全面地、大量地收集和整理當地民歌。這次民歌采集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歌采集活動。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配合當下的革命斗爭,但是它客觀上保留了上千首價值很高的民歌以及其他民間音樂。因為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為戰爭服務,所以作品中多傾向于斗爭性、教育性和宣傳性,對于那些不符合主題的作品則采取忽視態度,導致收集到的作品種類不全。采集作品的多是專業的藝術工作者,他們多是為了從陜北民歌中尋找創作靈感而收集,他們偏重曲卻忽視歌詞,致使很多民歌只有曲譜沒有歌詞,無形中流失了陜北民歌的生命力和完整性。
2.新中國的推動期(1949年-20世紀60年代中葉)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百廢待興,一切活動和工作都是全新展開,我國的主要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變了,相應的對文藝工作采取的態度和措施也發生變化。這時的陜北民歌多是歌唱祖國美好生活和社會主義新氣象的歌曲,陜北民歌的采集也正式納入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日常工作,新中國的文藝研究會再次對陜北民歌進行了收集、整理和編排工作,在原來的基礎上補錄了欠缺的陜北民歌,這時候的陜北民歌主要是傳播一些反映新社會和新生活的民歌。這個時期社會轉型,人們的政治面貌和精神狀態得到改善,所以大大推動了陜北民歌的發展。
3.文革時期的停滯(1966年-1976年)
文革十年,社會動蕩,文學藝術處于黑暗階段,很多優秀文學作品都被專制主義摧殘和破壞,很多文藝工作者被戕害,所以陜北民歌的理論研究處于停滯狀態,陜北民歌因為社會大環境的嚴肅、專制、恐怖和獨斷而失去了發展的活力,這階段的陜北民歌失去了創新色彩和時代的生命力,絕大多數都是在以前所采集的曲目基礎上填上符合當時政治需要的內容,典型的用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使得陜北民歌具有了形式化和政治化的色彩,這時期的陜北民歌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
4.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年-目前)
文革結束后,我國在政治領域進行撥亂反正,文藝領域重新確定“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所以文藝事業開始逐步復蘇并且迎來的發展的新春天,陜北民歌也進入到了快速化、多元化的發展新時期。一方面,陜北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再一次掀起熱潮,廣泛地引起文藝機構和文藝工作者的關注。另一方面,擴大了對陜北民歌的研究視野,對陜北民歌的研究從單一模式進入到多元化階段。
(三)陜北民歌的傳承現狀
從改革開放后看陜北民歌的發展情況,不論是演唱形式還是創作方式都沒有太大的進步,甚至處于一種停滯狀態。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陜北民歌沒有及時的與時代接軌,沒有相應的反映時代氣息的作品出現,主要的和知名的曲目都是以前舊歌曲,表演形式和演唱風格都沒有時代特色,不能有效吸引群眾的欣賞目光。2.陜北民歌的傳承者和演唱者越來越少,而外來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發展趨勢活躍,嚴重沖擊了陜北民歌的市場占有率,社會的多元化使得人們欣賞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歡和熱愛流行音樂,逐漸對陜北民歌失去審美熱情和關注程度。
在經濟快速發展,文化不斷進步的今天,陜北民歌因為不適應時代步伐而逐漸走入低谷,國家和政府針對現實情況出臺了相關政策并制定有關措施,但是仍然不能快速地扭轉陜北民歌被動的局面。
(四)陜北民歌的問題分析
1.自然因素對陜北民歌的影響
(1)現實生態環境的影響。陜北地處黃土高原之上,群山起伏,連綿不斷,土地的荒涼和貧瘠塑造了陜北人民堅強的性格,他們世世代代與這塊土地為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創造出了陜北民歌,通過陜北民歌表達了陜北人們生活的酸甜苦辣和陜北百姓的堅強不屈的個性。但是隨著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國家開始對西部進行開發和經濟建設,陜北的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改變了,陜北民歌失去了創作的土壤,所以陜北民歌開始枯竭。
(2)生產力提高對陜北民歌的沖擊。西部大開發的進行,使得陜北地區經濟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人們思想和精神上的快速轉變,人們可以接觸的娛樂方式開始變得多種多樣,原有的陜北民歌不能跟上經濟的發展節奏,使得人們失去了對陜北民歌的熱情,甚至感覺它是多余和累贅。由此可見,經濟發展嚴重沖擊了陜北民歌。
(3)流行音樂對陜北民歌的打擊。社會進步,信息化時代來臨,人們的思想不斷開放,流行元素日益增多,流行歌曲不斷出現且更新時間短、內容豐富,語言簡單、大眾性強,很容易被年輕人認可和接受,從而分享了陜北民歌的觀眾群體。
2.人文條件對陜北民歌的影響
(1)陜北民歌的傳承者數量稀少。陜北民歌是一種口語文化,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所以它需要演唱者的世代相傳,但是隨著人們對陜北民歌關注的減少,陜北民歌的歌唱者不斷較少,隨之而來的是陜北民歌的不斷消亡。
(2)傳承方式簡單、單調。從目前掌握的現有的傳承方式看,陜北民歌的傳承方式仍然守舊和落后,主要方式就是繼承??h級文化藝術部門和文工團是目前陜北民歌的主要承載載體和傳播主體,它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繼承以前的歌唱方式,老師從上一代那學習過來后,再原樣不變地教給下一代。這是典型的依葫蘆畫瓢的教育方式,但卻被認為是最合適陜北民歌流傳的方式,可是卻忽略了陜北民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是具有時空藝術的特殊差異,那就是多變性的特點。陜北民歌需要在繼承原有的傳統基礎上,不斷吸收和融合新的時代和社會元素,不是完全復制過去。
陜北民歌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人做為傳播載體。因此,鑿陜北民歌的傳承和發展中,傳承者起著指導性的作用,陜北民歌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人,主要是陜北的民間歌手和民間藝人,他們的變化情況必然影響著陜北民歌的發展情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陜北民歌,傳承的民間藝人十分重要,他們生活的時代不同,對社會、生活的感受不同,他們會把自己的心得體會融入藝術中,這是陜北民歌保持連續性的源頭。但是目前社會的情況是,陜北民歌的民間藝人寥寥無幾,甚至出現后繼無人的局面。這種長期延續性的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遠遠落后于當今社會的發展步伐,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得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陜北民歌傳統的、單一的傳承方式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節奏,被淘汰和忽略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三)沒有深入系統的理論,專業素質低
陜北民歌的創作者、演唱者、傳播者以及愛好者幾乎都是陜北群眾,也就是說他們之中大部門人都是非專業人員,他們沒有經過專業的藝術學習或者藝術培訓,所以他們的理論素質不高,對專業的研究能力非常有限。這些因素對于陜北民歌的發展是嚴重阻礙,由于陜北民歌的承載人員素質低,所以想要對陜北民歌進行研究和發展就會十分困難。
二、陜北民歌的開拓方向和保護措施
(一)收集、整理和編輯
陜北民歌流淌在廣闊的黃土高原上,它分布在陜北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遍布陜北地區所有的村村寨寨,分布特別零散和廣泛。這就給陜北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帶來了難度,它需要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針對這種情況,想要對陜北民歌進行全方位的收集,就要展開地毯式的搜集和查找工作,需要在當地向導的引領下挨村挨戶的探訪和整理。在收集過程中要仔細和用心,把收集的陜北民歌資料及時的整理、分類和建立檔案,在收集過程中要保證質量,有選擇性的整理,重點編輯那些流傳廣泛的、能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風貌的優秀民歌。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陜北民歌的收集數量。
(二)加強理論建設和研究工作
在文學發展過程中,理論研究和創作一樣重要,所以理論研究和創作是同步的,而不是割裂開的。創作是實踐、是不斷更新和進步;理論是指導和深化。所以理論研究和創作并不矛盾,相反他們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作為一種地區性的民間文學藝術形式,陜北民歌始終處于一種土生土長、自由自在的“自我”狀態之中。它的存在基礎是人們的本能和需要,所以很多人需要陜北民歌,是因為它能夠幫助人們排遣情緒和釋放心情。所以幾百年來,人們都只是關注陜北民歌的實際功用性,而從來沒有把它提升到理論研究的高度。對于陜北民歌的共性特點和共性旋律、共性原則沒有理論上的整理和研究,所以不利于陜北民歌的長遠發展和流傳。
(三)進行改造和創新
陜北民歌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進,不創新就不能配合時代步伐,不能跟上社會發展節奏,就不能適應人們當下的社會生活,就不會擁有觀眾和市場,陜北民歌就不能長遠的發展和流傳下去。鑒于傳統的陜北民歌現在正處于一種困境中求發展的艱難時期,要想生存和發揮,就必須改造和創新。但是在改造和創新的過程中,創作者必須充分了解和掌握陜北民歌的形象性、生動性和樸實性等特點,還要深入群眾生活,了解陜北民眾群體的心理現狀和發展需要,否則即使創作出全新的作品也不會被聽眾接受。在對陜北民歌進行創新時,要重點研究陜北民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充分了解和把握陜北民歌的精髓,然后收集群眾的需要,進行挑選后去創作。陜北民歌的新時代發展趨勢應該是保留陜北民歌精華的基礎上剔除落后、愚昧和低俗的民歌成分,使之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
(四)不斷開發和利用
文學藝術存在的重要作用就是服務于人民群眾,服務于社會生活。國家對陜北民歌的保護和開發其發展方向主要目的是讓陜北民歌這種民間藝術能夠為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服務。那么對陜北民歌的開發利用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
1.做好本土化和普及化工作。在陜北地區做好陜北民歌普及工作,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和陜北民歌之間的距離太遙遠了,不會唱陜北民歌已經成為當前陜北青年中的普遍現象。這樣的情況下陜北民歌就失去了時代性的聽眾,不利于陜北民歌的開發和利用,因此要想開發和利用好陜北民歌這一民間藝術資源,就要廣泛的調動群眾對陜北民歌的積極性,只有群眾對陜北民歌的積極性提高,才能夠談及陜北民歌的開發和利用。
2.擴大陜北民歌的外界影響。一方面,陜北民歌除了要在本土普及,還要積極地走出地區,邁向全國。另一方面,陜北民歌除了保持自行獨立的表演形式外還可以充分與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結合,利用電影、電視、舞臺劇等形式表達陜北民歌的特色和魅力。
三、結語
陜北民歌是我國眾多民族特色音樂的一部分,它豐富了我國的民族音樂和藝術表現形式;陜北民歌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我國祖先的精神文化的延續;陜北民歌更是陜北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寫照和情感凝練,是陜北人民釋放情感和表達情緒的有效方式。陜北民歌的現狀研究和發展方向對我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關于陜北民歌的研究課題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孫懷東.改革開放以來陜北民歌的創作與發展[D].延安:延安大學,2013年.
[2]徐珊珊.陜北民歌音樂特征研究[D].延安:延邊大學,2013年.
[3]羅彩虹.中國民歌英譯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4年.
[4]張馨爻.綏德民歌歌詞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2年.
[5]米卓.陜北民歌傳承發展之我見[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2年.
[6]劉亦群.陜北民歌作為電影元素對于西部電影特定構成的美學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年.
[7]楊利.近代陜北民歌與陜北社會變遷[D].延安:延安大學,2010年.
[8]張英芳.敘事性民歌歌詞藝術特征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1年.
[9]劉建峰.陜北民歌演唱風格的探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10]孫斐.陜北民歌合唱作品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