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田
【摘 要】每個學生之間都存在著個體差異,由于差異導致初中學生學習數學存在兩極分化現象,課堂式教學有必要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智力水平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將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這樣有利于使各個層面學生互相激勵,共同進步。本文分別研究了各種分層教育方式。
【關鍵詞】分層教學;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一、引言
傳統的數學課程體系大體上是嚴格按照科學的體系展開的,不大重視屬于學生自己的經驗,內容一般是一系列經過精心組織的、條理清晰的數學結構,這樣的內容雖然便于教師教給學生成套的數學內容和邏輯的思考方法,但學生的參與是被動的。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問題情景,選取有真實背景的題材,讓數學和初中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起來,使數學學習具有活力和生命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激起學生思考與創造的源泉。分層教學更好地發揮了班級授課制的優勢,克服一律化教學的弊端,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實現了因材施教的目標,提高了教學效率。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分層教育。
二、如何實現分層教育
1.對全體學生綜合水平進行分層
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主動性、對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平時表現、考試成績等,將全體學生分為A、B、C三個層面。A層面學生,基礎知識扎實,思維活躍。B層面學生,基礎知識中等,思維水平較好。C層面學生,基礎知識薄弱,思維水平一般。分層要使不同水平的學生柔性銜接,使學生從分層開始,擁有信心、充滿希望。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 通過多種形式的測試與考核,重新調整各層次的學生。這樣A層面學生感覺光榮的同時,而又時刻都會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可能會落入其他兩個層面而繼續努力,B層和C層的學生,以上一層學生為榜樣,不斷提高自己的成績,使各層面學生互相激勵,共同進步。但是,分層后會C層面學生可能產生自卑情緒,在分層教學的試驗之前,耐心為學生和家長講解分層講學的優勢以及益處,讓學生和家長消除顧慮。
2.根據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課堂教學以教學大綱為主要依據,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知識結構,教師可以將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分為達標、中級、高級三個不同發展水平的目標維度,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完成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在教授“倍角公式”時,應要求A層面學生會推導公式,可以在具體的復雜題型中靈活運用。B層面學生,則要求他們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從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公式。要求C層面學生除牢記公式外,解決簡單的三角函數問題。
3.對教師備課內容進行分層
在對學生分層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對于A層面學生,應有針對性的提出較高水平的要求,除了完成課本上規定的習題外,適量選擇一些數學競賽方面的書籍書,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并要求學生對習題類型進行總結,寫出解題心得,通過總結深入學習。對B層面學生,在鞏固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應著重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努力使一部分B層學生有可能向A層面學生轉化。對于C層面學生,主要在于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學好數學的信心。通過教師精心細致的輔導,結合大量基礎題的訓練,提高他們的數學基礎,使一部分C層學生逐漸向B層學生向轉化。
4.以學生為中心,對教學過程進行分層
不同類型學生的接受能力有著明顯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行分層施教,A層面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并通過思考提出問題,教師則采用引導的方式,挖掘A層學生的發散思維;B層面學生以自學加教師適當點撥為主要方法學習;C層面學生以教師講解為主。通過講解一道類型題,之后讓學生做類似的題型進行實踐練習,可使學生快速掌握該題型。對于C層面學生,教師需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幫助其主動學習,或由A層面學生幫助其學習,讓C層面學生通過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指導來鞏固知識。最終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分層教學方式,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5.對學生評價進行分層
對不同層面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對于C層面的學生,評價應該以對他們的鼓勵為主,幫助他們樹立自信,正確看待自己取得的學習成績;對于A、B層次的學生,首先肯定他們的成績,但要掌握尺度,幫助他們認識自己存在的不足,避免學生驕傲自滿。
總之,分層教學彌補了班級授課制的不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只要教師認真研究、學習分層教學精髓,針對分層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就可以發揮班級授課制與分層教學的優勢,從而更好的為新時期的初中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曉春.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