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摘 要: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應該具有主動性。教育的影響必須調動起學生的主動積極性才能更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向學生提供各種機會,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具有有強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學習,善于學習。因此,學校教育也應著眼于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此夯實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因此,在過程中必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能力,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和幫助學生逐步學會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教學成敗的關鍵。那么教師應怎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在此,我想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語文;培養;方法
1預習中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不動筆墨不讀書”應該是學習語文的一條寶貴經驗。目前的閱讀課上動筆太少是輕實踐活動的一個大問題。說到動筆,在課上、作業中常見的是寫詞、造句、答問題、抄筆記、練片段等。然而閱讀本身的動筆動手卻少而又少。語文是一種基礎工具,掌握語文技能非多練不可。而在“聽、說、讀、寫”的練習中“寫”不是“立竿見影”的寫篇仿寫的寫,而是閱讀本身的寫。
在預習時,先培養學生自主動手實踐的能力。從預習開始就拿起筆邊讀邊想邊寫,這個字不認識畫下來,查查字典,不會寫,多寫幾遍;那個詞不理解,畫下來對照字典,理解做個注;這一句很關鍵,概括了全段主旨,畫下來做個批注;那一句不明白可以打個問號,在上邊提出問題;全文讀了幾遍,動手分分段,寫寫段意,試著用簡練的詞語概括一下中心思想;這里寫得好為什么好,可以批上心得那里深有所感可以寫上兩三點“1、什么2、什么”……嘗試回答課后思考題,并記下自己不會的或有疑問的地方。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梢哉f“寫”是讀和思的結晶。
2課堂教學中的自主能力培養
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要讓學生多讀書,自己讀書,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提倡“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這種精神,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也就是說,“讀書無疑使教有異”,教師培養學生讀書,要教會學生“存疑”,發現問題,“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不進”,這是治學的至理名言。讀懂一篇文章,要讓學生按著這樣的一些問題進行思考。其一,文章寫的是什么?分幾段?各段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其二,一段文章寫了什么?分幾句?各句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其三,每句寫的是什么?蘊含著什么思想感情?讓學生獨立完成從語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內容,由外表到內部,由整體到部分這樣一種思維的心理過程。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去體察,就會有所發現。學生不僅要有質疑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善于“釋疑”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不是無規律可循的。多少的仁人志士辛勞的耕耘在小學語文教學者片沃土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們的成功經驗為我們探尋規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掌握質疑問難的方法是“善問”,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①從課題入手②從課文中的語句、內容入手③從課文內容的前后聯系上發問④從課文中的“矛盾”入手⑤從語言運用方面入手,看語言的不同在內容或感情的表達上會造成什么差別⑥從標點符號的運用上入手。
通過語言文字理解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認識能力。也就是說,閱讀教學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的發展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推論。在教學中,實行毛澤東主席的“游擊戰”論,“你進我退,你退我打”。學生能自己發現,老師就不講;學生卡殼的地方,老師著重講。在導讀的各個階段,教師須有“扶”有“放”,“扶”“放”結合學生還不會自己提出時,教師要“扶”,要示范,憑借教材,遵循作者思路,抓住要點設疑,適當詰問,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尋找答案。而后過渡到由學生質疑、議論,自己尋找答案。
我們學校正是在實施高效課堂,課前留預習的作業,學生把自己在學習中悟得的知識向小組內的成員匯報,在每人匯報時,其他同學可以給予及時的糾正、補充。說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就各人批注的內容展開討論,變教師的“講書”為學生的“學書”。各小組根據老師設計的學案,小組長帶領大家根據學案進行預展,學生人人動口、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補充、修正自己的批注,在相互交流中聽說能力同時得以提高。教師從講臺走進課桌,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點撥引導學生正確讀書。在這個基礎上,各小組走上講臺展示,(小組展示可以輪流可以抽簽老師指定等多種形式)匯報自己讀書所得,其他同學可以及時進行補充、質疑,對那些提出問題,特別是提出不同見解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交給全班同學討論,然后求得解決,統一認識。其中教師及時引導、評價、點撥、講解。學生普遍認為疑難的問題,則應引導學生多讀書,聯系上下文求解。還應引導學生有深度的思考,幫助學生克服思考中的片面性,注重思維的深刻性。最后,還應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不滿足思考的求同性,注重思維的求異性、創造性,培養學生勤于思考,自求得知的讀書習慣。
3課后的自主學習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語文。語文的外延和整個的生活相等,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要求學生用已經習得的讀書方法,自覺地、主動地獨立閱讀課外讀物,是運用學習方法形成閱讀能力的重要一環。事實上,只有在活動中,學生才能產生語文學習的心理需求,并將需要轉化為動機,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豐富語文學習的內涵。也只有經歷語文活動,才能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中學習語文,用語文。語文課后活動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讀書活動,朗誦演講,參觀訪問,寫通訊報道,編手抄報,做導游等。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讓語文教學煥發勃勃生機,小學生也會對語文學習樂此不彼。
(作者單位:吉林和龍市實驗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