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是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實現多樣辦學方式的有效載體。為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探索資助育人的新模式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的領域。本文在校企合作的視角下,探索高等職業院校資助育人的新模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資助育人;新模式
高等職業院校開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校企雙方卓越的職業教育資源,把理論教學與工作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根據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2015)文件精神,利用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加強校企雙方的協同合作,培養市場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共同推進校企雙方的可持續發展,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突破。
在我國各層級資助管理相關工作人員的努力下,目前高等職業院校已經基本建立“獎助貸、勤補減”的資助育人系統,即以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為主體,以高等職業院校校內設置的獎助學金為輔助的一系列資助模式,從而通過制度保證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不因為經濟困難而失學。然而,資助育人工作不單單要解決其學業和日常生活的經濟困難,更應該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成才為目標,提升其競爭力以自立自強地生活。
校企合作對于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完善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啟示作用,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資助育人的新模式。
1 現行的資助育人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1 資助投入有限
根據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統計,全國普通高校每年約有3700多萬人次獲得資助。其中,高等職業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獲得的資助來源以國家政府的財政投入為主,包括事業單位提取的部分收入、金融機構的國家助學貸款、社會團體及個人捐助的資金等。但是,很多高等職業院校無法按照國家規定開展資助,有的只提供微薄的勤工助學、臨時困難或突發天災人禍的補助金,社會捐贈的資助金額更是不值一提。有限的資助只能單一地解決學費問題,或者基本的生活問題,甚至只能解決眼前暫時的經濟問題,因此目前的資助投入還不能解決現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困境。
1.2 資助形式單一
現有的資助形式主要以金錢為載體,暫時解決學習或生活的問題,卻沒有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出發,深入探索其真正的內心需要,資助形式顯得單一機械。同時,獲得資助的學生不需要經過努力或不需要承擔任何義務,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評選程序獲得資助,沒有響應的償還要求。單向贈送的資助形式不僅容易導致獲得資助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以及吃苦耐勞精神的匱乏,而且容易限制獲得資助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導致其依賴性強,一心等待資助而不通過自身努力改善現狀。
1.3 資助認定困難
目前,多數高等職業院校是以學生上報的家庭情況調查、地方出具的低保戶證明、學生的日常消費情況等因素來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但是由于學生家庭經濟狀況難以估量,日常實際消費水平不易統計,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受資助級別的判定具有主觀性。在此現狀下容易致使心態不良的學生滋生提供虛假材料、夸大困難程度、認為理當獲得資助等不良現象和思想,部分學生的金錢觀、世界觀發生偏差。
1.4 資助崗位簡單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通過勤工助學來解決學習和生活的困境,但應該是在完成個人學業和能力發展而有余力的前提下。在高等職業院校勤工助學等相關部門的組織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申請和選拔的流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自身的勞動實踐獲得相應的工作報酬,并用于解決其學習和生活的困境。勤工助學崗位的設置旨在經濟補助,并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幫助學生適應社會、順利就業及自主生活。然而,由于經費和崗位的局限性,勤工助學崗位常常是圖書館整理書籍、辦公室復印資料、實訓室清潔衛生等機械的體力勞動,這些崗位具有專業知識運用少、機械重復勞作多、占用學生整體時間多、被替代可能性高的特點,并且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素質培養和能力鍛煉沒有太大的作用。
1.5 資助成效薄弱
在國家、社會和學校的幫助下,絕大多數獲得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經過努力拼搏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無法正視自我,存在依賴心理,缺少主觀能動性,匱乏誠信感恩意識,這些消極的個性特征在資助過程中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同時,由于資助工作在操作層面上主要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沒有針對性地教育和引導獲得資助的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和精神世界,導致資助成效薄弱。如何在有效解決學生經濟困難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教育引導,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成才,是目前高校資助工作的關鍵。
2 校企合作下資助育人新模式
校企合作下資助育人新模式不僅實現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資助,而且將其成長成才的長期目標作為根本目的,深入挖掘資助育人功能,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
2.1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立自強
在校企合作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優秀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在履行協議的條件下共同實現雙方的目標。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主動了解和研究協議內容,積極了解企業結構和認識本專業發展前景,通過慎重考慮后決定參與校企合作的資助模式。同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此協議的保障下,通過自身拼搏脫離困難。在學校里努力認真學習理論,扎實地掌握專業知識;在企業中積極參與崗位實踐,嫻熟地操練專業技能。
2.2 高等職業院校保障成長成才
為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利用2年時間在學校學習專業理論知識,1年時間參與企業頂崗實習。在校期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享受國家各類獎助貸勤補減的資助,同時獲得企業設置的企業獎助學金;在職期間,企業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發放符合工作業績的酬勞,補貼相應的生活支出和全勤獎勵,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其經濟困難和生活壓力,并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在企業實習期間培養職業素養,提升就業競爭力,為未來順利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首先,高等職業院校積極聯系優秀企業,拓展勤工助學的空間,以企業名稱冠名培養班級,時刻以企業優秀文化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用職業發展的視角推動學生的成長成才。
其次,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社團通過各類校園文化活動調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參與性,在具體實踐中培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活動的項目化和社團化管理。
最后,高等職業院校各級學生工作人員在校企合作中,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習心理困境,培養其感恩誠信的品質,指導其順利實習就業。
2.3 優秀企業作為主體參與合作
優秀的企業作為校企合作的主體,積極參與雙方合作。企業可在高等職業院校設置企業冠名的獎助學金,并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勤工助學的實習崗位。企業作為校企合作的校外人才培養基地,讓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鍛煉和實踐專業技能,鞏固在校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企業為在校表現優異的學生發放專項獎金,鼓勵學生認真完成學業,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同時,企業資助支持高等職業院校開展了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中講解企業文化和精神,凸顯資助育人成效。
3 探索校企合作下資助育人新模式的意義
在現行的高等職業院校資助育人模式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資助的金額和數量是有限的,離根本上解決凸顯的經濟、生活、心理、能力和就業等問題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探索校企合作下資助育人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補充上述的不足。
3.1 新模式增加資助投入
通過協議保障,企業在高等職業院校設置助學金和獎學金。引入企業資助的金額對現有資助投入的來源進行補充,企業可提供穩定的資助來源,擴大資助的金額,增大受助學生的數量,能夠充分的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學習和生活等多重問題,同時提升其對專業職業的學習興趣,幫助其有更充裕的時間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
3.2 新模式拓展資助形式
校企合作下的資助方式擺脫了常規的無償捐贈式。通過頂崗實習的方式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與到企業的實踐工作中,并通過自身的工作表現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從而緩解其經濟上的困難。不符合企業工作標準的表現無法得到充足的資助,以此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自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避免被依賴的意識所腐蝕。在崗期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僅得到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關注,而且得到企業的各層級領導員工的指引。如此一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提前適應工作環境,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未來就業做好準備。
3.3 新模式豐富資助崗位
企業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補充了高等職業院校有限崗位的問題,并且改善了機械單一的勞動方式。高等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僅要傳授基礎理論知識,更要培育技術應用能力強的專門人才。企業作為市場一線的參與者和執行者,能夠提供的大量與專業緊密關聯的工作崗位,并且提供技術嫻熟的高級技工的指導教學,這恰恰符合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要求。
3.4 新模式提升綜合素質
企業除了在物質上獎勵和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還可以通過與高等職業院校協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提升綜合素質。例如,職業技能比賽、文明禮儀大賽、主題演講競賽等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走出自我認知的誤區,了解企業優秀的文化傳統,校企文化得以相互融合和滲透,實現資助育人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李升紅.張穩剛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完善[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
[2]楊燕,陳平.構建校企合作下的高校學生反貧困模式[J].高教論壇,2015(6).
[3]張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管理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
作者簡介:
馬佩佩(1988-),女,廣東省茂名市,漢族,高校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是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