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博雯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其中學生中心式對話對有效教學的實現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社會語言學是一種分析師生對話的方法,據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出有效的師生對話,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師生對話;有效教學
對于學生來說,課堂上知識的獲取和建構都是通過課堂討論和師生對話來完成的。因此學者們對其進行了研究。其中研究最為顯著的是英國學者艾雪黎,他根據課堂上師生對話中主體地位的不同將師生對話分為教師中心式、學生中心式和知識中心式三大類[1]。其中教師中心式對話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對話,它側重于教師對于知識和信息的傳遞,并不關注學生的接受情況;而學生中心式對話則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對話,該類型的對話是側重于學生關于某些感興趣的問題的研究及解決過程,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知識中心式對話作為教師傳遞知識的一種手段,它只要求教師在進行對話的過程中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在實踐觀察中,我們發現教師在進行課堂對話時大多采用的是教師中心式或知識中心式對話,很少采用學生中心式對話,無法實現有效教學[2]。鑒于此,學者們致力于尋找出一種分析方法。美國學者索緒爾提出了社會語言學,它是在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門新興學科。該理論將語言學和其他社會學科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從不同的社會角度對語言進行分析,重點研究了語言與社會、語言與環境的關系。本文旨在利用該理論對課堂上的師生對話進行分析,幫助教師設計出學生中心式對話,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一、師生對話的語境分析
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上分析, Cazden認為語境的定義有以下兩種:①演講者在開始講話時所處的環境;②演講者所靈活掌控會話的情況。在第一種情況下,語境是靜態的;而在第二種情況下,語境則變成了動態的[3]。在實際教學中也存在了以上兩種情況。如,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學生給予回答,教師評價。這就是上文提到的第一種情況,在這種語境下,學生的回答往往是處在一個由教師預先構建好的、規范的環境中的,因此該語境下的對話多是一些教師中心式或知識中心式對話。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回答之后,教師沒有直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而是繼續交流,直到形成正確答案為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考慮到了在進行對話時學生對整個語境的影響,該語境下學生成為了師生對話的主體,因此這種語境下的師生對話多為學生中心式對話。
比較分析這兩種語境,我們不難發現,第二種語境可以調動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對話,增加了學生中心式對話的產生機會。由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牢記學生“主要參與”的學習理念,對于難理解的教學內容不應只采用講授的方法,應該加入更多的討論及探究的教學技巧。另外,師生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師生對話的主體,不應把自己的思維方法強加給學生,相反,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激勵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教師要善于在實際教學中創設學生中心式對話,提高課堂上師生對話的有效性。
二、師生對話的內容分析
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上分析,學者們認為對話的內容要符合以下幾點要素:①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及背景;②符合說話者的社會身份;③符合聽話者的認知發展水平。若將此理論運用到教學中,則還需要增加一點,即符合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在實際教學中,強調最多的則是后面的三點。首先,作為傳播知識的主要負責人,教師應仔細研讀教學大綱及教材,在熟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掌握教學重難點。其次,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使用科學的語言,在與學生進行課堂對話時,要使用簡潔明了的語言,避免歧義現象的產生。最后,教師在設計課堂對話時還需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面對高水平的學生,教師應設計一些類似于探究、分析等學生中心式對話,相反,對于一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教師應多設計一些教師中心式或知識中心式對話。在進行實際教學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對話的類型,避免無效對話的產生。
三、結語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學生的“參與性學習”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而課堂上的師生對話則是實現學生參與性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可在實際課堂中卻存在了很多“形式化”的對話,無法實現有效教學。依據社會語言學理論,一線教師可以從師生對話的語境及內容兩方面進行設計,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田慧生,李如密.教學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32—241.
[2]洪松舟,盧正芝.提問:教師有效教學的基本能力[J].中國教育學刊,2008(02):30—34.
[3]Cazden,C.B.(1986).Classroom discourse.In M.C.Wittrock(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C].New York: Macmillan,1986.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