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群
【摘 要】高中生物教學中需要教師改變以往的應試教學理念,改進教學過程中的誤區,在合理的教學設計中提高學生的知識及能力水平。以下是筆者就多年的生物教學經驗總結的幾點在教學設計的方法,以及對教學設計提出的建議。
【關鍵詞】高中生物 教學設計 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068
《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凡事預則立,不立則廢。”所以,想要上好一節課,必須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就,教師依據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直觀地描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學習內容、教學媒體等基礎要素之間的關系,是授課之前給教師提供一個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教學設計方案。高中生物學是一門和人類生活、生產及社會發展具有密切關系的基礎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在一節課短短的四十來分鐘內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以及學習能力,走出教學中的一些誤區?下面是筆者的一些建議。
一、活動化教學
“活動化教學”具有源遠流長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如何在生物學科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化教學,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同時為學生創造自我實現的條件,從而激發學生主體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快樂中學,有利于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等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活動化教學對高中生物課堂的重要意義
活動化的教學方式是教導學生生物書本知識和引導學生實踐生物常識的統一。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而活動化的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在生物教學中,可以采取大量的活動化的教學方式與課堂教學結合的形式。比如,在講解魚的身體結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們親自解刨魚的身體部位,不僅讓學生身臨其境,而且還能回收利用資源,把試驗后的魚作為美餐,可謂一舉兩得,同時這也是學生樂于參與的教學方式。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國義務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倡導探究性學習,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
(二)活動教學的幾個要點
活動化教學中注重活動,活動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活動化的教學方式是新課標要求的具體體現,核心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充分投入到教學當中。具體的做法是:組織開展無領導討論小組,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在我的生物教學中我發現,對于同樣一個生物問題,有的同學即使觀點是錯誤的,但是他的觀點的邏輯性卻很嚴密,思路也很清晰,當我們把一群有同樣見解的學生放到一起的時候,那么不同觀點的同學就會選擇性的“站隊”,而后形成觀點相互對立的雙方,著恰恰是教學的高水平體現,他們通常會為了一個問題的分歧,辯論得面紅耳赤,老師要做的就是做最公正的裁判而不是“家長”,這樣的教學效果往往比老師單純的把知識和結論告訴學生要好得多。只有將這幾點轉變真正的代入課堂,才能有效實現活動化。
二、開課時的興趣引導
“施教之法,貴在啟導”。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主導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在上課前10分鐘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開課時如何抓住這短短的10分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教師課程設計的重要方面。生物這門課程是理科學科,但是由于學科的特點,該門課程的知識內容并不抽象,相反,需要記憶的知識比較多,所以開課時,教師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一)結合生活,拋出問題
生物課程本身的性質就比其他理科學科更貼近生活,開課時老師可以給學生講一個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拋出接下來教學要解決的問題。例如,這節課要講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老師就可以在開課時先給學生講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從前有兩個人,都熱愛運動,每天都要進行5公里跑步的鍛煉,他們當中,其中一個人喜歡早上天剛剛亮的時候進行晨跑,另外一個則喜歡太陽剛剛下山后的傍晚進行跑步運動,請問他們當中誰的身體會越來越健康?拋出這個問題后,老師進行接下來的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講解就會給學生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也讓學生更注重生活與生物的結合。
(二)運用圖片、多媒體等,引導思考
在開課時掛上圖片,或者運用多媒體設備投影圖片,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方便理解。但是在開課前如何運用好圖片呢?例如,在講述人體血液循環時,開課前先將血液循環圖進行展示,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再引出問題,大家通過這個圖能看出血液循環的路徑嗎?能看得出來心臟是如何給人體供血的嗎?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再讓思考后的學生起來進行講解,最后開始知識的講解,就學生理解錯誤的地方進行糾正,不但增加學生的參與感,更加強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幾種課程設計的方法
(一)實驗課
實驗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在老師的示范下,親自動手,親身體驗,以掌握學習內容的課程,其設計有一下幾個環節:教師首先進行實驗前的講解,包括實驗目的,使用器材,實驗中的注意事項等。然后,教師開始實驗準備,分解實驗步驟,具體講解。其中要求學生記住實驗步驟。實驗完成后讓學生進行觀察,討論,得出實驗結論。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實驗步驟,注意事項等,最后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
(二)概念課
概念課要求老師通過課堂內容教學,讓學生熟悉、掌握課本知識。概念課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要求較高。步驟如下:首先教師應對開課內容做簡單介紹,設置懸念。然后,具體講解。講解過程中應當采用引導的方法,結合生活實際加深理解。最后通過通過一定的考察方法——例如家庭作文,課堂提問等方式,來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注意把握概念課的自由討論環節。
(三)復習課
復習課要求教師使用一定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復習以往的知識。步驟如下:首先教師應當對要復習的內容進行大致的闡述,喚起學生的記憶。然后再對復習內容進行深層次的講解,主要挖掘知識之間的串聯點。通過板書或者多媒體等方式,在講解的圖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最后通過綜合題目的講解,讓學生理解運用。
四、總結
生物教學過程設計是生物教學的主要環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課程的設計是否合理、科學,直接影響著生物教學的效果,模式化的課程設計已經被時代所淘汰,只有運用幾種課程設計的方法,使得生物教學富有變化,增強其彈性,將開課前的引導和活動化的教學方法合理運用到課堂上,活躍課堂氛圍,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能力,也是生物老師必須學會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