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娥
【摘 要】高中地理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三部分構成。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在學習和掌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過程中,普遍存在顧此失彼、粗心大意、怕苦畏難等問題。教師利用課堂、競賽、建模、戶外學習等方式和途徑,是提升學生地理知識理解能力、擴展地理視野、培養地理情趣的有效之舉。
【關鍵詞】科學素養 人文素養 技術素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096
2001年6月,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劃了21世紀初我國高中課程改革的基本藍圖。2002年9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研制組經過兩年研究,拿出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再經過對專家組建議與意見的反復討論,幾經修訂,終于在2003年3月形成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頒布的高中地理新課標,明確提出培育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教育的神圣使命。現代社會要求國民能夠在科學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文明的生活與生產方式。地理科學的迅速發展和地理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都對高中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戰性的新課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綜合性和地域性,這在客觀上要求地理科任教師要將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學工作的重點來抓。新課程倡導“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高中階段地理素養主要包括: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和技術素養。這三種素養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科學素養是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走進地理,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的一把金鑰匙。人文素養是聯系科學素養和技術素養的紐帶和橋梁,是提升學生學習情趣、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提高學習品味和境界的內在要求。
一、注重科學素養的培養:追問與反思
追問與反思是我們學習一切科學文化知識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高中地理知識體系龐雜、內容多樣、范圍廣泛,在授課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追問和反思的品質,是提高課堂授課效果,提升學生認知地理知識的內在要求。例如:高三階段,在復習地球儀與地圖這一知識板塊的時候,教師可以在遵循知識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下,展開追問,引導學生對地球儀、地圖基本知識進行推理。問題的設置可遵循先平面后立體、先具體后抽象、先易后難、由表及內、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展開。
二、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感知與體驗
人類是地球之上最有創造力的動物,以人類活動為中心,分析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把握協調人地關系的方法與途徑,是高中地理知識的重點內容之一。引導學生感知人口的變化過程、城市化過程,農業和工業地域形成過程、人地關系演變過程。體驗中心地原理,農業的因地制宜原理、工業的集聚原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培育學生人地協調觀、可持續發展觀、區域和空間的觀念,是提升人文素養,拓寬地理視野的必然要求。感知與體驗的過程,是學生親吻大自然的過程,是用雙腳丈量大地的過程,更是學生體驗社會,感知世間風云變幻的過程。實驗、戶外考察,是實現感知與體驗的最佳途徑。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自然、深入工廠、深入農村、深入景點景區,貼身感受自然的力量、人類創造的神奇、社會發展的奧秘、農村農業農民現狀與問題。
譬如:在講解環節污染與旅游景觀這一知識點時,首先,可以組織學生考察某市周邊的三個鄉鎮,考察時間可預計在1天完成。讓學生感知與體驗:鄉村聚落與集市的分布特征,區域城鎮體系,指導學生撰寫考察報告。理解城鄉規劃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其次,組織學生考察某市污水處理廠,讓學生感知與體驗:環節污染問題并指導學生撰寫考察報告。理解水污染及其成因。再次,可以組織學生參考考察某市旅游景點,讓學生感知與體驗: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并指導學生撰寫課題報告。理解景觀的欣賞、景觀開發的特點及原則。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工廠、深入田野、深入自然景觀的過程是學生對地理文化知識感知與體驗的過程,通過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感知、自我發現,可以將課堂知識與豐富的生活和生產實踐相結合,可以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情感。
三、注重技術素養的培養:方法與運用
高中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涉及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商業、旅游業等各行各業。不可否認,一切科學文化知識都源自于生活,都是人類生活的具體體現。這一特點決定了教師在教授地理知識時,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譬如:在我國的飲食習慣中有“北面南米”、“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如何用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解釋說明呢?從主食結構上看,由于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
還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從地理學意義來講,有沒有科學依據呢?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也濕潤多雨,多春陰濕寒冷,而四川雖不處于東部,但其地處盆地,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太吠日”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癥。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
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如何有效規避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成了當務之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遭遇臺風、泥石流、雪崩、地震、山體滑坡、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傷害。需要明確的是,自然災害是一種自然現象,是客觀的不已人的意志為轉移,不是個人能抗拒了的。但是自然災害發生、發展的條件人們可以認識、掌握、利用。
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方法的引導,讓學生掌握有效規避自然災害的方法,提高防范、處理自然災害的能力。譬如:防風、防雨、御寒均是防臺風保身的基本原則。速往小屋或洞穴避難,若無此種場所時即選擇沒有土崩或洪水襲擊危險的顧慮之處,如高地、巖石下或森林中均是較安全的避難場所。遇強風時,盡量趴在地面往林木叢生處逃生,不可躲在枯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