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珊
摘 要:人文關懷是高校深度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調指標的特殊手段,決定我黨最新思想政治規范機制擴散實效。因此,本文具體聯合課堂既定講授模式、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創新模式以及學生心理反應規律等細節進行同步延展,為高校落實人文關懷內容提供更多方便適應條件,避免課堂教學流程中產生瓶頸限制危機,為學生日后多元化發展空間壯大奠定基礎。
關鍵詞:人文關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調節手段;引導機制
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照集約、效益化管理形態進行固定教育內容社會化特征轉換,其中對于學生個體實施人文化關懷現象顯著,基本上就是全面尊重個體主觀能動性,運用多媒體技術設備吸納其關注力度,督促其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相關政治新聞資料,借以提升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確保今后人生發展的順利結果。
一、人文關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內涵機理論述
“人文”這一概念全面彰顯著社會成員的主體性和理想特征,對應的“人文關懷”則是對這部分人性尊嚴和個體生活狀況的認可結果,這是社會文明的標識。利用人文關懷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調整,這類現象全面反映我國對于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視程度,而未來高校發展前景也因此不斷清晰。對于當代大學生群體來講,不同個體對于價值觀認知追求方式各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有必要全面迎合學生合理價值訴求標準,嚴禁出現任何獨裁現象。學生多方面、多層次發展愿望是高校必須賦予的,這是高校落實人文關懷任務指標的關鍵所在,至此之后相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價值參考信息才會更加豐富完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實人文關懷銜接指標的必要性研究
社會存在直接決定社會意識,不同時代思想政治規范內容有所區分,我國社會自從步入穩態階段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觀思維形態也產生根本性轉變,就是全面遵循大學生自身建設和發展欲望規則。
1.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內容的轉變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賦予對應實踐措施濃郁的政治色彩,內部功利性表達顯著,教學人員會盲目地將道德和政治生活混淆,實質上仍未脫離以階段斗爭為綱要的管理模式。但是,目前我國經濟和社會進步趨勢全面浩蕩,此類泛政治化的思維模式明顯已經與現階段社會管理要求沖突。當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改造任務,其必須學會貫徹人本服務原則,時刻關注單位學生任何階段進步現象,進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生人格境界提升工作中,促進其得到全面化完善和發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節中集體和個人價值取向的融合
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長期以來被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問題,畢竟倡導集體主義才是弘揚社會主義道德的前提,但并非是社會道德建設的全部內容。如若盲目地將集體主義滲透課堂之中,而相對地忽視個體存在價值,就會令階段教育工作完全脫離歷史條件。實際上在全新歷史條件下,高校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首先肯定不同學生存在價值和人生延展意義,重視個體自身建設質量,這是體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特征的最佳適應手段。
三、發揮人文關懷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有實效性的細化措施分析
1.充分尊重高校學生主體性和多樣性特征,適當喚醒其主體規范意識
正確的學生觀督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必須進行不間斷更新,全程細致關注學生本體需求,結合個體差異特征進行實踐活動多元化布置,使得本體意識得到合理激發。歸根結底,就是利用適當的尊重、理解和幫助手段,進行學生個性化服務。
2.教師人文素養的科學改造
教育者在道德素養上除了要求熱愛學生、愛崗敬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外,還要求其具有人文精神。因此,擁有了這種精神品質,便擁有了一種親和力,就可以縮小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使得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人文藝術性,向更趨于學生的接受方向。
四、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必須全心全意關注學生生活細節,將其中隱藏的各類思想問題提煉完整;同時在課堂之中充分肯定學生主觀適應地位,配合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教育資料進行個體人文規范意識激發,貫徹預期關懷服務指標,進一步將大學生固化的網癮等享樂思想扼殺,懂得為社會和諧發展貢獻自己應盡的力量,為其今后多方面事業發展創設更多適應空間。
參考文獻:
[1]尹 黎.淺談互聯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運用[J].經營管理者,2011, 13(09):58—62.
[2]葉宇軍.新形勢下如何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J].科教導刊,2011,23(19):79—85.
(作者單位:揭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