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健
摘 要:在網絡社會環境下,高等院校的輿論危機事件是與學生的利益和價值觀密切相關的。現代公共危機通過計算機網絡影響學生思想和行為,計算機網絡是存在一定風險性的,因此高等院校輿論危機事件的引導和處理是亟須解決的問題。作為高校的管理者,要想做好高等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須正確認識輿論危機并及時引導輿論危機,從而避免高校輿論危機產生不良影響,增強高等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網絡社會環境;高等院校;輿論危機;引導;處理
21世紀是信息的社會,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已經在社會的各行各業得到了普及應用,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計算機和網絡。隨著網民數量的劇增,大學生網民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我國的群體性突發事件日益增加,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
一、高等院校加強輿論危機引導和處理的重要性
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對政治有特殊的敏銳性,高校輿論危機會對大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網絡社會環境下高等院校必須加強輿論危機的引導,并建立相應的處理機制。面對網絡社會環境,輿論危機日益嚴峻的形勢,高等院校應當建立起長效的應對機制,化解輿論危機對大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因此,在網絡社會環境下,探討輿論危機給社會帶來的各方面的影響,準確而深入地處理高校的輿論危機,提出應對策略,對構建和諧校園,樹立良好的學校形象,增強高校的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網絡社會環境下高校輿論危機產生的原因
大學生不同于高中生和初中生,他們具有較多的自由時間,可以安排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隨著網絡交流工具的增多,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步增多。學生可以通過各種論壇、貼吧和聊天工具傳播信息,因此高等院校輿論危機的產生原因也越來越復雜,對輿論危機的引導難度也逐步增大。綜合分析,網絡社會環境下高校輿論危機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學院內部引發的輿論危機
當前由高校內部環境影響所引發的輿論危機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有人蓄意為之,有明顯的主體組織,利用網絡環境,故意煽動網民,使輿論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擴散;另一種是對事實真相不了解的大學生參與到網絡輿論中,由于很多大學生想通過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來宣泄心中的不滿,往往會先入為主,發表不理性的言論,采取極端的行為,從而使得網絡輿論惡性發展。
2.外部環境引發的輿論危機
當前我國社會上的貧富差距較大, 社會上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校園外部的各種社會矛盾都會以各種形式在校園內體現,這種長期積聚的社會矛盾一旦被某一特殊事件激發,就很容易會引起網絡危機事件,從而上升至社會公眾事件。
三、網絡社會環境下高等院校輿論危機的特點
1.網絡社會環境下高等院校輿論危機具有突發性
網絡社會環境下高等院校發生的輿論危機往往是在人們的意料之外的,以某件公共事件為導火索,表面上看沒有什么征兆,一旦發生就會讓人措手不及,而大學生又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會不由自主地參與到危機事件中,同時也會產生恐慌感,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群體事件的復雜性。如果學校沒有及時發現并加以干預,學生就會在網上表達自己對事件的看法并迅速轉載,整個學校的網絡會呈現一種無序狀態,事態會變得越來越復雜。
2.網絡社會環境下高等院校輿論危機具有多發性
計算機網絡是一個開放的平臺,網絡信息的傳播和擴散的速度迅捷,大學生對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較快,一旦發生了輿論事件就很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輿論危機事件具有多發性。
3.網絡社會環境下高校輿論具有繼發性
相對于社會上的其他媒體,高校輿論的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網絡輿論信息的傳播具有復合性,互聯網用戶可以從多個方面切入。這些輿論內容包括一些偏激、歪曲事實的信息,如果學校不及時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就會加劇社會矛盾。
4.網絡社會環境下高等院校輿論危機具有復雜性
通常情況下,一次群體性輿論危機的爆發都具有一定的背景,造成輿論事件的原因也不是單一的,各種因素都是相互關聯的,因此高校輿論危機具有復雜性。
5.網絡社會環境下高等院校輿論危機具有先入為主性
一次群體性輿論危機的爆發通常是具有共鳴點的,即通過互聯網所傳播的信息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同和支持,學生會有先入為主的發布信息,其信息的真實可靠性無從考證,學生只是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對事件進行評判。如果沒有提前對學生進行引導,就很難開展網絡輿論引導,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就無法挽回。
6.網絡社會環境下高等院校輿論危機具有破壞性
高校輿論危機事件的發生也是一個逐步升級的過程,在其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大的負面能力,這種負能量會嚴重地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使得他們對國家、政府和社會都產生懷疑和否定。這種影響是滲透型的,在短時間內很難平復學生的情緒,甚至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
四、網絡社會環境下高等院校輿論危機的負面影響
1.影響了高等院校的校園穩定
大學生既是高校輿論危機的參與者,又是輿論危機的受害者。例如,在“家樂福”事件中,90%的大學生都對該事件進行了跟帖,還有的學生協商組織參與了示威游行活動,從而引起了更多的學生網民參與,造成了大規模的學生群體性事件,產生十分不好的社會影響。
2.影響了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旦發生了群體性網絡輿論危機事件,無論大小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南京彭宇案”就在網絡上宣傳“好人沒好報”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人生觀,學生在碰到老人摔倒時不是毫不猶豫地上前扶老人,而是會想到會不會被老人訛詐,這是十分不好的影響,造成了大學生對善惡道德觀的混亂。
五、網絡社會環境下高等院校輿論危機的引導和處理措施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不斷發展,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計算機網絡的開放性,現在已然成為傳播信息的重要載體,黨和國家已經開始通過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價值觀宣傳。近年來,我國也開始關注網絡安全和網絡信息平臺,習主席曾強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因此,高等院校應當加強對學生的網絡輿論危機的引導,從而確保校園的穩定。
1.建立校園預警機制
網絡輿論危機事件的產生和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我們一旦發現存在網絡危機的可能性時,就應當著手干預,掌握主動權,使網絡輿論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盡量給予學生正能量。例如,高校的網絡管理部門,應不時地對校園網站、貼吧進行瀏覽觀察,對網上的輿論信息進行分析,從而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
2.加強高校的網絡監控
要想在高校開展正確的網絡輿論引導,就必須對網絡輿論監控及時到位,同時要建立起相應網絡信息的搜索與分析機制,并派專門的工作人員對相關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和整理,從而為管理者做出科學的決策提供依據。在網絡社會環境下,校園輿論危機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網絡,因此高校一方面應當加強管理,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相關責任問責制度;另一方面,學校相關部門還應當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使他們既熟知相關的法律法規,又能夠對學生的心理采取正確的疏導措施,從而有效避免輿論危機在網絡上蔓延。例如,高校應當對本校的論壇施行實名制注冊,確保能夠掌握網絡論壇用戶名的真實信息,一旦出現輿論危機,可對發布不良信息的用戶限制登錄,及時發現、刪除和過濾有害信息。
3.做好高校輿論危機善后處理工作
高校網絡輿論危機平息之后,作為院方必須對危機事件進行反思,分析高校網絡輿論危機事件發生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學校管理不善,如果是這方面的原因,學校應當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二是校園網站設計的不合理,如果是這方面的原因,學校應該讓網絡設計更加人性化,建立學生吐槽區;三是學生心理出現問題,如果是這方面原因,學校應當加強學生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上海某學院女生宿舍發生火災事件、廣州大學城206人中毒事件、西安某學院大三學生撞人殺人案等危機事件爆發后,學校的工作小組應當立即對校園網站加強管理,一些發布過激信息的學生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從而避免網絡輿論危機。
4.高校應當建立輿論危機長效機制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迅猛發展,大學生網民的數量日益增多,網絡媒體已經成為高校的主流媒體,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得了大量的信息,與此同時高校的輿論事件很容易在網絡上引起廣泛的關注,例如,河北某大學“官二代”酒駕致死案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學生很容易受負面影響而產生過激行為,因此學校不容忽視。因此,高校應該建立起網絡輿論危機處理的長效機制,維護學校正面形象,促進高等教育健康發展。
六、結語
計算機網絡在人們生活中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它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載體,同時一些群體性事件也會通過網絡不斷的升級,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對社會敏感信息有高度的關注度。因此高等院校輿論危機應當引起高校有關職能部門的足夠重視,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并在發生輿論危機時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從而有效地避免輿論危機的蔓延,確保高校環境的健康和穩定。
參考文獻:
[1]高新民.對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及當前主要任務的理解[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1).
[2]任愛珍.淺析網絡社會環境下高職院校輿論危機事件應對機制[J].現代職業教育研究,2014(03).
[3]袁利民.網絡輿論危機的分析把握與管理引導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6(21).
[4]龍曉丹.網絡群體心理對網絡輿論的影響[J].今傳媒,2014(07).
(作者單位:湖南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