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萍 秦維財 詹曉燮
【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對照、自我評價和改進提高的過程,也是提高教師職業素養、確保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撰寫課例分析報告,進行教學反思,總結經驗和不足,這是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能力有效方法。
【關鍵詞】教學反思 課例分析報告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192-01
反思是不斷的自我更新、自我建構的過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回顧、剖析自己的教育新經驗,提出教育改進方案。這樣的教師稱之為反思型教師。中職教師要以“反思性教學”理念為引領,運用課例研究來反思、檢測教學策略是否得當,深化對教與學規律的認識,實現優質教學,走“職業教育課堂有效教學”之路。
1.“撰寫課例分析報告的意義
1.1 什么是課例研究
“課例”是課堂教學改進的實例,是對教學改進過程中的問題和教學決定的再現和描述(“講教學研究的故事”)。“課例研究”試圖有主題、有目標、有方法、有基點地研究一堂課如何改進,課例研究的操作步驟分八個環節:確定研究的問題—設計課—實施與觀察—評價與反思效果—修訂課—實施與觀察—第二次評價和反思——寫作與共享結果。
1.2為什么要撰寫課例分析報告
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對執教者教師而言,撰寫課例研究報告有助于提升授課教師的教學研究與實踐能力;對課例研究小組而言,撰寫課例研究報告有助于總結集體備課小組該階段的成果與經驗。因此,無論從個人還是集體的角度來說,課例研究報告的撰寫都有助于教師全面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怎樣撰寫課例分析報告
每一份課例分析報告都是針對授課內容撰寫的詳實的課堂總結。一個完整的課例研究報告基本上由6部分組成:它包括:(1)闡述研究主題與內容(2)教學目標分析、學情、(3)第一輪教學設計及反思評價、(4)第二輪教學設計及反思評價、(5)檢討教學成效及啟示、(6)附錄(第一輪次及第二輪次教案)等6個部分。
2.1闡述研究主題與內容
首先,在報告的第一部分, 撰寫者需要交代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選擇哪節課作為課例 ?闡述這節課的教學主題。
第二,通過對這節課希望解決的具體問題有哪些?也就是說學完這節課能教給學生什么?在以下幾個步驟中筆者以《涉外護理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三單元Unit 3 “Pollution”第一次課的課例分析報告為例來說明:
“本單元以環境污染為題材 ,以引起環境污染的原因為出發點和主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教學還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與危害,并喚起學生保護環境、熱愛生活、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意識,實現情感目標。……”
2.2教學目標、學情分析
在課例研究報告中,教師要對教材的結構、難易度、教學內容的特點做全面分析。分析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出適合學生的具體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是教學方案設計的基礎,有助于讀者明晰方案設計的依據,同時也有助于他們從中借鑒研究學生學習的方法 。
2.3第一輪教學設計及反思評價
課例研究是一個系統的教學改進過程,一堂研究課至少要在平行班級中進行2-3輪次的對比教學。因此報告中這一部分的寫作就要反映每一輪教學實踐的情況。在進行完第一輪次的教學之后,教師團隊要及時反思總結,進行教案的修整和時間、內容的增加或刪除。
2.4第二輪教學設計及反思評價
在第一輪次教學與反思評價的基礎上,授課教師及集體備課小組在進行完第二輪次的教學之后要再觀察、回顧學生的課堂表現、參與程度等等,進行總結反思,找出優點、亮點,總結經驗,改進不足。
2.5附錄
附錄部分可以是教師做的一些前測、后測試卷、問卷調查、幾輪次教學的教案等等。以便于讀者在閱讀時能完整感知整堂課的情況。
3.結語
撰寫課例分析報告擔負著一堂課保質保量完成的重要使命。它是個人反思的載體;集體研討的平臺;他人學習的范例,同時也為他人提供了理論研究的素材,這些材料及教學中積累的各種實例,都為教學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反思在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撰寫課例分析報告無疑將是教師反思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安桂清,《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之五——課例研究報告的撰寫》,人民教育,2011.2
[2]安桂清,《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之六——課例研究的認識與實踐誤區》,人民教育,2011.3-4
[3]胡定榮《課例研究如何取得實效》,中國教育學刊2010.10
[4]劉正偉:《培養反思型教師,從教育實習開始》,《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年第三期。
[5]汪菱:《從教學實踐看教師職業性的培養》,《外國教育資料》1999年第六期
[6]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