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靜
【摘要】當今網絡時代由于多元化信息的沖擊,中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逐漸淡化的跡象,本文首先列舉了中職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主要表現,進一步從社會環境、學校教育以及自身因素三個方面分析了責任感缺失的原因,最后探討了強化中職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網絡時代 中職生 社會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196-01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其中青少年已經成為我國上網人群的主力。網絡的發展對人們信息交流和溝通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互聯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內容雖然豐富卻龐雜而良莠不齊,對我國青少年的人生觀和意識形態必將起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網絡時代注重中職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社會責任感是指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為了建立美好社會而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當今網絡時代由于多元化信息的沖擊,中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逐漸淡化的跡象,主要表現在自我責任感弱化,家庭責任感弱化、社會公德責任感弱化、對他人責任感弱化以及自我意識高于一切等方面。
對當代中職生出現的這些現象,從客觀上看,既有嚴峻的就業壓力和競爭壓力的挑戰、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也有家庭環境教育的不當和學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更有中職生自身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社會環境文化因素的影響。
網絡時代的社會環境紛繁復雜,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一些負面影響,如唯利是圖、享樂主義、個人主義、金錢至上等,容易使中職生重視物質利益而忽視精神追求,追求個人價值、個人功利,較少考慮社會價值和社會責任。其次,社會上一些不公平、消極腐敗、人際關系扭曲等現象,使中職生覺得理想信念虛無縹緲,沒有了目標追求,當然也就沒有了社會責任感。
2.學校教育因素的影響。
雖然我國中等職業學校一直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教育中對社會責任感的地位與教育內容缺乏明確的定位,對中職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加上渠道單一、方式簡單,無法使學生產生共鳴,對社會責任的理解止于表面,沒有內化為自身的行動。
3.中職生自身相關因素的影響
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中職生應該努力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然而,事實上還存在相當多的中職生沒有認真學習書本知識,學習風氣惡劣,甚至出現了厭學、逃學、考試作弊的現象,隨意損壞公共財物和設施,不文明行為處處可見,社會角色責任弱化。通過進行問卷調查表明,學生在對社會環境的責任意識不強,有近50%的學生表示自己不能做到不亂丟廢棄電池,外出找不到垃圾桶時也不會把垃圾帶回去;有40%的學生表示,自己不會積極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清掃馬路、植樹造林和照顧孤寡老人等活動,缺乏社會公德意識和團隊精神。
從以上三個原因來看,網絡時代要強化中職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應從下列的途徑入手:
1.以課堂教學促進學生責任感的培養。
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為突破口,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與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使社會責任感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能很好地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尤其注重在思品課的教學中提高學生對于新聞時事的關注程度,將學生培養為關心時事的有心人。要求學生每天通過網絡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國策,多看時事新聞和正面報道,新聞是傳遞正確信息和正能量的渠道,通過閱讀和了解新聞,有助于學生正確認知的形成。使學生能夠理解到其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感,同時更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
2.開展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公民意識教育。
校園文化氛圍的構建對中職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對其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公民意識教育,可以讓中職生上網了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使學生有選擇地上網查閱知識,做到綠色上網和有效學習,從正面引導學生具備基本的公民意識,培養有自立能力、有信心、具備法律素養的自主公民。
3強化培養學生責任感意識的社會實踐活動
通過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扶老助殘獻愛心、以及社會調查等活動,中職生可以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可以更深刻地正確認識自我,在社會實踐中完成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個人素養,完善個性品質。把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這一目標滲透到平時的教育教學、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通過校內教育、家校合作、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社會責任感逐漸養成的同時,提高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為社會貢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