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娟 馮娟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批判性思維和大學英語精讀課教學整合的可行性方法,使目的語和母語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鑒賞能力相互促進,最終使學習者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為提高大學生對我國母語文化安全的責任意識,在交流中自覺維護文化主權,傳承民族文化,保障文化安全提供理論依據,從而探索出大學英語精讀課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文化安全 批判性思維 母語文化 大學英語精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85-01
文化安全,指一國針對異質文化的滲透、入侵和控制,采取必要的措施來保護本國人們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社會制度的完整性、獨立性和延續性。文化安全與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和軍事安全一起構成了國家安全戰略體系,已經成為新型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今是一個信息化、數字化、全球化時代,不同國家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霸權國家對其他國家的文化侵襲和滲透也愈演愈烈。我國的文化安全面臨著來自國內和國外兩方面的威脅和挑戰。一方面,由于長期以來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們過于注重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作用,而忽視了其商品屬性和作用,我國文化自身存在文化產業落后、民族文化斷層等諸多文化安全問題,以致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與我國文化大國的地位不相匹配,文化軟實力競爭力不強。另一方面,始于經濟領域的全球化浪潮已經覆蓋了中國的文化和教育領域,并帶來了重大的沖擊和影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借其經濟優勢,打著“文化交流”的旗幟,通過互聯網、新聞輿論、影視媒體、跨國企業文化、流行產品等多個渠道對中國進行文化和價值觀的輸出。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肩負著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大學生的素質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發展。加強大學生的文化安全教育是事關我國國家安全的頭等大事。大學英語教學是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主要場所,在大學生文化安全意識的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我國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和文化安全建設現狀并不樂觀。具體體現在:(1)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學英語課時少,內容多,部分教師把重點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學習上,而忽略了文化教學。而且,由于文化內容并未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有專門的題型出現,所以,習慣了以考試為指揮棒的老師們,理所當然地放棄了文化教學。由于文化教學備受冷落,所以文化安全建設也無從入手。(2)現行的許多大學英語教材均是選取英語原文作為課文進行學習。誠然,這樣的選材可以增加學生對國外文化的了解,可以接觸到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這些都有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但這樣單一的選材容易造成學生對西方文化的過度重視和對我國文化的忽視,形成“唯西方文化獨尊”的思想。片面地灌輸西方文化知識,而對母語文化的導入嚴重缺失,使很多學生患上了“母語文化失語癥”,他們對西方文化盲目地追捧崇拜,對西方節日的盲目跟風,喜歡過西方節日的人越來越多,熱衷于過“洋節日”,而對中國傳統的節日及習俗淡漠甚至不屑。(3)從事外語研究和教學的人容易犯一種傾向,就是全力以赴搞外語和外來文化,忘了跨文化交際的另一半,即母語文化。這樣的人常常誤認為諳熟外來文化的就可以成功地進行兩種文化間的跨文化交際,忽視了跨文化的二元性或多元性,把文化對比等同于外來文化的單純灌輸,這是絕對錯誤的,是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大忌。中西方文化導入不平衡的現象與我們大學英語教育的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目標是背離的。(4)長期以來,受我國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學生盲從權威和標準答案,形成了“書本至上,教師至上”的心理。而且當前英語教育中重語言工具性而輕人文思想性的特點,以及傳統英語教育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播和記憶,忽略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對于學習內容打包式地被動吸收,忽略了自身對所學知識的鑒別和評判,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
大學英語課堂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僅僅是外語教學的課堂,也是中西方文化與價值觀沖突以及學生對其理解與批判的第一戰場,因此要捍衛母語文化安全,加強大學生的文化責任感,必須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就是對所學的東西的真實性、精確性、性質與價值進行個人判斷,從而對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決策的思維活動(劉德儒,2001)。通過批判性思維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整合,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使學生學會用客觀的眼光、科學的觀點看待事物的發展。英語學習不僅是一種語言技能的學習,更是對英語文化的學習。這種學習不是浮光掠影式的瀏覽與泛泛的了解,而應該帶著嚴肅的思考與深刻的追求。我們希望學生通過學習對異質文化產生應有的尊敬,并進而通過由差異而產生的批判距離對我們自身所處的文化進行有深度的反思與批評。只有經過這樣的比較與思考,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使思維方式變得成熟,用更大的熱情去愛自己的文化,以更成熟的態度去理解自己文化的精髓,并使之發揚光大。
在全球經濟文化政治交流已經觸及每一塊土壤的背景下“不會欣賞差異性文化的民族是短視的民族,而漠視自己文化的民族則是沒有希望的民族”(王岳川,2011)。英語教學中不能只是加強英語語言和文化的學習和介紹,還應該在中西文化的對比和碰撞中,加強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了解和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夠用英語表達自己引以自豪的民族文化,使他們能更自覺地把英語語言和文化看成一面鏡子,在學習英語語言和文化的過程中努力獲取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從而催生出最深刻的感悟,完成從知識到智慧的升華。
參考文獻:
[1]蔡立穎.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
[2]陳樹文,鄭士鵬.全球化語境下我國文化安全體系的構建[J].中州學刊,2012(3):100-104.
[3]李雪順.英語教育中的文化學習與文化捍衛[J].中國成人教育,2007( 22).
[4]劉德儒.論批判性思維的意義和內涵[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1).
[5]羅志紅.試論大學生英語專業學習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 1).
[6]沈洪波.國家文化安全之“安全困境”探析[J].理論導刊,2007( 8).
[7]王岳川.文化輸出:王岳川訪談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8]曾宏偉.大學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05(4).
作者簡介:
譚娟(1981年-),,山東濰坊人,講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語用學。
馮娟(1980年-),安徽淮南人,講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