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根據自己在青島大學10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學校音樂學專業本科教學特色及辦學現狀,從借助綜合性大學辦學優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到根據現有的培養方案提出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建議。從基礎做起,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進一步規范教學,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音樂學 教學改革 課程綜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00-01
隨著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飛速發展,對音樂教育人才的需求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如何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合格人才,成為高校當前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尤其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的頒布以來,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教學改革成為了研究熱點,引起眾多專家、學者高度關注,分別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培養模式”等多角度多層次提出各種改革建議及實施方案。筆者親歷了青島大學音樂學專業的創建、發展與變革,在此,根據自己10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學校辦學的現狀,就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教學改革談幾點想法。
一、青島大學音樂學專業辦學現狀
青島大學音樂學專業由前身師范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發展而來,98年正式開設音樂學(音樂教育)專業,發展至今已包含兩個方向:音樂教育方向、音樂理論方向。目前實施的“3+1+1”人才培養模式,“3”是通識教育、專業、專業基礎3個課程模塊,“1”是創新課程模塊,“1”是表演藝術實踐項目,在基礎理論,專業技能培養同時兼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明顯。
經過近20年的發展,在學科隊伍與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學術交流、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雖然成績顯著,但現實教學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必要的素質底蘊,專業學習相對困難。課程之間相互獨立,缺乏融會貫通,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不足。教學方法模式化,忽略學生基礎差異,對單項技能的培訓超過對音樂美的教育,偏離了音樂教育的本質,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欠缺。
二、優化通識教育,強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具備淵博的知識,良好的文化修養是一個教育從業者必備的素質。針對目前音樂基礎教育中,重技能輕文化的弊端,在低年級的時候著重加強學生的文化基礎素質教育,彌補文化欠缺。借助綜合性大學齊全的學科門類,優質的教學資源,融匯貫通的教學平臺,在通識教育中,不僅要加強學生美、史、哲等人文學科課程學習,而且要鼓勵學生選學計算機、信息技術等跨專業跨學科課程,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知識,掌握各學科發展動向,開闊眼界,提高個人文化修養,為高年級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各項素質能力提高提供保障。跨學科的學習,為每一個學生打開了一扇新門,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依托學科優勢,培養出更高素質的復合型音樂教育人才。
三、課程綜合化,開設綜合實踐課程
“課程的綜合化趨勢是課程價值觀的深層變革,它由追求‘工具理性的分科主義課程體系,轉向關注生活世界和人格整體發展的綜合課程結構與理念”[1],課程綜合化是符合教育規律,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于有些傳統的課程體系有必要進行重新組合調整。參照著名的達爾克羅茲教學體系,可以對部分音樂理論課程進行綜合化調整,比如和聲、復調、作曲、配器四門課合并組合為一門綜合課程,一改以往割裂脫離的教學狀態,同時提高了授課效果,減少了學生重復學習的內容,增加了學習其它課程的時間。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增強了學生對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綜合掌握與運用。這也正符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中培養目標的要求。
綜合理論水平的提升旨在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在目前培養模式中缺乏對綜合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在教學中開設綜合實踐課勢在必行。在開設鋼琴伴奏、自彈自唱以及合唱指揮等綜合實踐課程基礎之上,采用綜合授課方式,比如聲樂課、鋼琴伴奏課、合唱指揮課以及自彈自唱課,各授課教師在同一時間綜合授課,通過各科教師的現場指導,讓學生各種專業技能協調發展提高,真正達到各種音樂技能的綜合駕馭,實現學以致用,提高擇業的競爭力。
四、結語
“音樂教育的本質,在于它的審美特性之體現。這種美的特質是訴諸于心靈的、感情的、形象的、思想的,是其他任何一門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2]如何加強音樂教育內涵建設,提升教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我們所有音樂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愿意為音樂教育事業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韓劉.論新形勢下的高等師范類院校音樂專業教學改革[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9).
[2]廖家驊.音樂審美教育的認識與實踐[J].音樂研究,1994,(1).
作者簡介:
王曉萌(1974,4-),女,漢族,山東省青島市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